牛頓與萊布尼慈,在1680年左右分別發現微積分根本定理,但是並沒有給出證明;
到了1820年代才由柯西(Cauchy, 1789∼1857)首次給出不完全的證明。
在證明的過程中,首先必須澄清極限概念(無窮小的概念更困難)以及連續函數的基本性質,而這些又都建立在實數系 R 上面。因此,我們要問:什麼是實數系?
笛卡兒與費瑪利用座標系的辦法,直觀地將「實數系 R」與「連續的直線」,等同起來,因而創立解析幾何。但是,這樣對於實數系我們還是沒有真正的了解。
比較建構性的辦法是,由 1 出發,不斷加 1,就得到自然數系:
N = {1,2,3,...}
再不斷減 1,就得到整數系:
Z = {..., -2, -1, 0, 1, 2, ...}
接著考慮整數的相除(除數不為 0),得到有理數系:
讓我們回頭考察畢氏學派「萬有皆整數」的觀點,畢氏學派以為有理數系(整數及其比值),就足以應付一切幾何的度量問題。換言之,將 Q 的元素表現為直線坐標系已經填滿整條直線而沒有漏洞,叫做有理數線。後來畢氏學派發現了無理點(無理數),例如 與
,才知道有理數線還有許多缺口。
將所有的無理數加進有理數中,就是實數系 R。同理,在有理數線上補入所有的無理點,就得到實數線 (the real line)。實數線還有缺口嗎?
戴德金(R. Dedekind, 1831∼1916)與康特(G. Cantor, 1845∼1918)如笛卡兒與費瑪一樣,他們認為:實數線已是「天衣無縫」,沒有缺口。這是實數系完備性(或叫連續性)最直觀生動的說法。換個方式來說:將實數線切割成兩段,必切到一個實數點。明確地說,若 A 與 B 為實數系的兩個非空子集合,滿足
則稱 (A,B) 為 R 的一個戴德金切斷(Dedekind Cut),A 叫做下段,B 叫做上段。實數系的完備性 (completeness) 是說:
如果 (A,B) 為實數系 R 的一個戴德金切斷,那麼上段 B 含有一個最小元素或下段 A 含有一個最大元素。
兩者必擇其一
事實上,完備性有許多等價的 (equivalent) 說法,最常見而好用的說法如下:
- (i)
區間套的說法:若
並且
則
並且
- (ii)
遞增且有上界的數列必有極限,即若
並且
則極限值
存在(當然為實數)。
- (iii)
設
。若 A 有上界,則 A 必有唯一的最小上界
,即若 ,則存在唯一的
,使得對 A 的任何上界 n,恆有 。
利用實數系的完備性以及極限的
與 定式,就可以證出連續函數的基本性質。例如中間值定理 (Intermediate Value Theorem),在閉區間 [a,b] 上的連續函數是有界的、均勻連續的,並且取得最大值與最小值。由此,進一步可證出微積分根本定理。從而整個微積分堅實地奠定在實數系上面。
- 再問:實數系的完備性為什麼成立呢?
這就必須實際建構實數系了。此地我們只簡介戴德金的建構法:考慮有理數系 Q 的切斷(cut),然後將 Q 的每一個戴德金切斷等同為一個實數,一次就系統地完成 Q 的「煉石補天」工作;定義出實數系 R,再定義四則運算與大小關係,最後可證得 R 是一個完備的有序體 (a complete ordered field)。至此,微積分的尋根究底工作告一段落,這是1870年左右完成的。
總之,點與實數,連續的直線與完備的實數系皆合一。點的長度為 0,線段含有無窮多點,是連續的,這不只是含糊的直觀而已,而是可以有戴德金完備性的說法;進一步,還可以從 Q 建構出 R 並且證得 R 的完備性。
另一方面,微積分也可以建立在「無窮小論證法」上面。不過,無窮小的理論基礎一直要等到1960年代才由邏輯家羅賓森(A. Robinson, 1918∼1974)完成,今日叫做非標準分析學(Nonstandard Analysi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