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頁 12345678910 次頁

點有多大 (第 3 頁)

蔡聰明

 


首頁 | 搜尋

.原載於科學月刊第二十六卷第八期、第九期
.作者當時任教於台大數學系
對外搜尋關鍵字
 
畢氏學派的萬有皆整數與調和

古埃及與巴比倫累積了數千年的直觀經驗幾何知識,傳到了古希臘人的手上, 泰利斯(Thales,約西元前625∼546)首先嘗試將它們組織成邏輯系統。 接著是畢氏學派 (Pythagorean school),他們為了建立幾何學的基礎, 採用「離散的世界觀」,認為線段是由離散的 (discrete)、且具有一定大小的點,串連起來的。據此,他們解答了上述三個問題:

線段只能作有窮步驟的分割,就到達了「點」。點雖然很小很小,但是其長度 d>0,線段的長度等於其組成點的長度之相加,這只是有窮項之求和(微觀與宏觀的連繫)。線段只含有窮多點。

進一步,他們提出:任何兩線段皆可共度 (commensurable),亦即對於任意兩線段 ab,恆存在一個共度單位 u>0,使得 $a=m \cdot u$$b=n \cdot u$,其中 mn 皆為自然數。在畢氏學派「離散的世界觀」之下,這是一個自然的結論,因為至少一個點的長度就是一個共度單位。

從而,線段的度量只會出現「整數或整數比」(即有理數)。另外,畢氏也發現了畢氏音律,悅耳調和的音,其弦長成簡單整數比。畢氏學派的世界是「整數與整數比」的世界,這是他們主張「萬有皆整數與調和」(All is whole numbers and harmony)之所本。

在任何兩線段皆可共度的條件下,畢氏學派證明了長方形的面積公式與相似三角形基本定理,進一步推導出畢氏定理,他們相當成功地將幾何學建立在「整數與整數比」的算術基礎上面,我們不妨稱之為:幾何學的算術化與原子論化的研究綱領 (research program)。

後來由於發現了正方形的邊與對角線,以及正五邊形的邊與對角線,都是不可共度的 (incommensurable)。這等價於 $\sqrt{2}$$\frac{1+\sqrt{5}}{2}$ 不能表為整數比,即它們都是無理數(或非比數),我們可以利用歸謬法加以證明。這導致了畢氏學派的失敗,史稱第一次的數學危機。

   

上頁 12345678910 次頁

回頁首
 
(若有指正、疑問……,可以在此 留言寫信 給我們。)
EpisteMath

EpisteMath (c) 2000 中央研究院數學所、台大數學系
各網頁文章內容之著作權為原著作人所有


編輯:石莉君 / 校對:康明軒 / 繪圖:張琇惠;簡立欣 最後修改日期:2/17/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