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歐式幾何的定義:點只佔有位置,沒有大小;線段只有長度,沒有寬度;面只有長度與寬度,但沒有厚度。因此,歐氏的點、線、面都不生存在這個現實世界,而生存在柏拉圖的「理念與形的世界」(the Plato's world of ideas and forms)。任何在紙面上做出的幾何圖形都不正確,所以有人說:「幾何學就是利用不正確的圖形,做正確推理的藝術。」
線段由無窮多個點組成,而點的長度為 0,無窮多個 0 加起來會等於線段的長嗎?這個難題使得局部的點與大域的線段之間,存有不可踰越的鴻溝 (gap) 而無法銜接,這就是「無窮」所產生的鴻溝。
同理,求面積與體積的問題也遇到了類似的困難。長久以來,數學家想出各種替代方案,例如窮盡法、不可分割法、無窮小法、動態窮盡法等等,但這些都只是個案解決問題,並不是普遍的系統方法。
到了牛頓(Newton, 1642∼1727)與萊布尼慈(Leibniz, 1646∼1716)的手上,雖然點沒有長度,但是他們在直線坐標系上引入「無窮小」dx,作為「點的長度」之解釋與積分的對象。由此逐步發展出微分法,解決求面積的千古難題,創立了微積分。
下面我們就來重建這個偉大的發現過程。如圖一所示,考慮線段 [a,b],將它分割成 n 段(不必等分),分割點為
圖一
|
令第 k 段的長度為
,再將 n 段全部加起來,就得到
現在讓分割越來越細,n 越來越大,不過(2)式仍然成立。由於線段是連續的,可以作無窮步驟的分割;今想像已經分割到使每一小段都變成「無窮小」,在 x 點處的無窮小記為 dx,於是(2)式連續化變成積分公式:
積分記號 表示無窮多個無窮小,從 a 到 b 連續地求和。
亞里斯多德說:「線段不是由點組成的」,其實他的意思是說:「線段的長度,不是由點的長度累積而成的。」(3)式告訴我們,線段的長度是由局部的無窮小 dx 累積(即積分)而得到的,這初步解決了問題 2。我們稱(3)式為完美的積分規則 (the perfect integral rule)。
其次,如圖二所示,考慮一個函數 y=F(x),定義在 [a,b] 上。對於(1)式之分割,相應地將函數圖形台階化,第 k 階的升(降)高度為
圖二
|
於是將 n 階的升降高度全部加起來,就是從 P 點沿著台階登到 Q 點的純升高 F(b)-F(a),亦即
作連續化得到
其中積分 表示無窮小的小精靈沿著 y=F(x) 的圖形,每一階升降的高度為
然後對 x 從 a 到 b 連續地求和。
另一方面,考慮一個連續函數 y=f(x),其圖形在 [a,b] 上所圍成領域之面積。這可以看成是無窮多個無窮小的長方形 f(x)dx,對於 x 從 a 到 b 連續地求和,即積分
,參見圖三。
圖三
|
-
- 問題4:如何求算積分
?
由(6)式即知,如果 f(x)dx 可以表成 dF(x) 之形,或
那麼答案就是 F(b)-F(a)。
- 定理一(微積分學根本定理):
- 設 f 為定義在 [a,b] 上的一個連續函數。如果可以找到另一個函數 F,使得(8)式成立,則
此式叫做 Newton-Leibniz 公式。
- 問:
什麼是算術根本定理、代數學根本定理?
牛頓與萊布尼慈獨立地看出這個定理,所以後世史家就把微積分的發明歸功於他們兩個人。
什麼是無窮小 dx?顯然它不能等於 0,否則又會落入「無中生有」的陷阱。但是它也不能為一個有限正數,因為這會產生由無窮多個正數累積成無窮長的線段,跟常識矛盾。無窮小是經過無窮步驟的分割而得到的,故它「要多小就有多小」,是活生生的。不過,這又跟「不等於 0」矛盾,因為一個實數若其絕對值可以「要多小就有多小」,那麼它必等於 0。因此,無窮小具有「不等於 0,並且要多小就有多小」之矛盾性格,這逼得無窮小不是一個實數,無窮小概念之詭譎可見一斑。
點的長度為 0,無窮小 dx 不等於 0。無窮小才是積分的對象,而不是點!利用無窮小可以幫忙我們看出微積分!
由 F(x) 求出
叫做微分;給 f(x),求 F(x) 使得(8)式成立,叫做反微分。定理一告訴我們,問題4之積分解決於反微分的求算;反微分的演算又建基於微分的演算。因此,我們說微分法解決了求積分之難題。此外,
可以解釋為切線斜率、速度、密度、放大率、變化率等等。
-
- 例子:
設
,則
(因 dx 要多小就有多小,故可略掉)
我們也可以採用極限論證法:
兩種算法殊途同歸。於是由定理一可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