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頁 12345678 次頁

談分析與綜合法 (第 4 頁)

蔡聰明

 


首頁 | 搜尋

.原載於科學月刊二十五卷十一期
.作者當時任教於台大數學系
對外搜尋關鍵字
 
分析學

從古希臘人採用窮盡法(the method of exhaustion)求面積開始, 到十七世紀末牛頓與萊布尼茲(Leibniz)發明微分法, 一舉解決了求面積、求體積、求切線、求極值以及研究運動現象, 前後經過約兩千年的發展,微積分才初步創立。

微積分完全是本義的分析與綜合法的產物,



圖二

微分是分析,積分是綜合。試考慮線段 [a,b]: 經過無窮步驟的分割(析微),到達至微的無窮小 dx,這個程序叫做微分, 反過來,將無窮多個無窮小的 dx 加起來,這是綜合(致積),叫做積分, 記成 $\int_a^b dx $。顯然我們有

\begin{displaymath}
\int^b_a dx=b-a= x\vert^b_a \eqno{(5)}
\end{displaymath}

進一步推廣,對函數 y=F(x) 作分析與綜合,得到

\begin{displaymath}
\int^b_a d F(x)=F(b)-F(a)=F(x)\vert^b_a\eqno{(6)}
\end{displaymath}

同理,如圖三,將函數y=f(x),在[a,b]上所圍成的平面領域分割成無窮小 矩形f(x)dx,這是分析到至微。反過來,將無窮多個無窮小的矩形累 積起來,就是綜合或積分,記成 $\int^b_a f(x) dx $



圖三

我們立即可以看出「微積分根本定理」:

如果 dF(x)=f(x) dxdF(x)/dx=f(x),並且 f 為一個連續函數, 則由(6)式得

\begin{displaymath}\int_a^b f(x)dx=\int_a^b dF(x)\\
=F(x)\vert _a^b =F(b)-F(a)\eqno{(7)}\end{displaymath}

此式又叫做 Newton-Leibniz 公式。

dF(X)/dx 的求算就是微分法,它的幾何意義是求切線的斜率。

(7)式告訴我們,透過微分的逆運算,就可以解決求積問題。

總之,微積分就是將線段或平面領域分割切碎至無窮小的細微,再配 合適當的記號作演算,求出其長度或面積。因此,微積分及其後續發展, 如實變與複變函數論等,統稱為分析學(Analysis), 這是實至名歸恰如其份的。

因為我們可以採用極限論證法來闡明這一切,所以只要是涉及無窮步 驟的分析與綜合,並且落實於極限論證法的數學,就叫做分析學。 今日用無窮小論證法也說得通,叫做非標準分析學(non-standard Analysis)。

分析學名稱的起源,還有另一個歷史理由。當初牛頓是透過無窮級數配合 運動學的觀點,而揭開微積分之謎。無窮級數(又叫做無窮多項式)是多項式的無窮化,而多項式是「解析術」(即代數)所研究的主題,微積分研究無窮多項式, 因此牛頓順理成章地也稱微積分為分析學。例如,二項公式是代數學的一個定理, 但是當指數改為非自然數時,就變成二項級數,屬於分析學的範圍。

希爾柏特說:「分析學是無窮的交響曲」(Analysis is the symphony of infinity),這是由無窮步驟的分析與綜合、極限、無窮小等交織而成的美 妙音樂。

   

上頁 12345678 次頁

回頁首
 
(若有指正、疑問……,可以在此 留言寫信 給我們。)
EpisteMath

EpisteMath (c) 2000 中央研究院數學所、台大數學系
各網頁文章內容之著作權為原著作人所有


編輯:洪瑛 / 繪圖:簡立欣 最後修改日期:2/17/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