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頁 123456789 次頁

牛頓學派對科學和哲學的影響
數學在西方文化中的角色
(第 7 頁)

M. Kline
宋麗珠(高雄市旗津國中)

 


首頁 | 搜尋

.原載於科學月刊第十五卷第十、十一、十二期,分三期刊出
對外搜尋關鍵字
 
唯物論學說

雖然十八世紀的哲學家們在人如何獲知真理這個問題上,有很大的分歧,但他們對於什麼是真的,卻很少有不同的意見。由於運動、萬有引力定律能夠探討愈來愈多的自然現象,而且行星、慧星與天體也繼續遵循由數學所精確描述的路徑,因此,笛卡兒與伽利略的假設-宇宙可利用物質、力和運動來解說,乃成為絕大多數有思想的歐洲人的一種信念。

因為運動中的物質是一把開啟自由落體、行星運動等數學描述的鑰匙,所以科學家自己就企圖在他們完全不了解的自然現象上,也套上了這種唯物論的解釋。熱、光、電和磁都被視為不可稱量的物質,「不可稱量」只是表示這些物質的密度太小而無法稱量。舉例來說,熱裡面的物質稱做熱素 (caloric),物體被加熱時就吸收這種物質,正如海綿吸水一樣。同樣地,電是一種流體狀態中的物質,這種流體流經電線時就稱為電流。

在物質、力和運動這三種概念中,由於力作用在物質上,而且運動也是物質的一種特性,因此物質是最根本的。於是,哲學家們乃宣告:符合數學定律而行動的物質,乃是唯一的實在。這就是唯物論(或尚實主義)的學說。譬如,霍布士就說實質 (body) 是占據空間的某種事物,它是可分割的、可移動的,而且是按數學方式來行動的。

因而,唯物論乃可以說成是:斷定「實在」不過是一個複雜的機器,在時、空中移動之物體的一種機制而已。由於人本身是(物理)自然界的一部分,因此,所有的人也都必須利用物質、運動與數學的術語來解釋。按霍布士的說法,所有存在的無非物質;所有發生的就是運動;而意識只不過是物質粒子撞擊到大腦實體罷了。這種新哲學的其他代表人物則走得更遠,比如拉麥崔著作《人這一部機器》 (Man a Machine) 就直言這種學說而不諱,而奧爾巴克 (B. d'Holbach) 那部成為唯物論聖經的《自然系統》也是如此。思想與意識都看成是分子的運動。心靈不能與頭腦區分開來而陷入後者之中,於是像靈魂這樣一個非物埋「實質」的概念,就必須完全地排除。人的道德狀態只是他的物理狀態之一特殊面向而已,一種由他的組織和物理環境所造成的行為特殊模式而已。成見則只會妨礙我們檢視決定我們道德行為的諸多影響。實言之,物質是所有現象的原因與解釋,並且是上帝的一種令人震驚的替代品。

   

上頁 123456789 次頁

回頁首
 
(若有指正、疑問……,可以在此 留言寫信 給我們。)
EpisteMath

EpisteMath (c) 2000 中央研究院數學所、台大數學系
各網頁文章內容之著作權為原著作人所有


編輯:黃信元 最後修改日期:2/17/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