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頁 123456789 次頁

牛頓學派對科學和哲學的影響
數學在西方文化中的角色
(第 4 頁)

M. Kline
宋麗珠(高雄市旗津國中)

 


首頁 | 搜尋

.原載於科學月刊第十五卷第十、十一、十二期,分三期刊出
對外搜尋關鍵字
 
巴克萊的唯心論

在他們的知識論中,霍布士與洛克兩人都非常強調人類外在的一個物質世界之存在。而雖然所有知識均來自於此一源頭,但最後為心靈或頭腦所獲得的關於這世界的真理,則是數學定律。哲學家巴克萊 (G.Berkeley) 主教體會到這樣的強調對宗教本身,以及上帝與靈魂等概念之威脅,於是就以其精巧、銳利的論證,對霍布士與洛克進行攻擊並提出他自己的知識論。

在他的主要哲學作品《人類知識原理》(A Treatise Concering the Principle of Human Knowledge, 1710年)中,巴克萊做了正面的攻擊。霍布士與洛克都主張:所有我們所知的就是概念,而這些概念則是由外在的、有形的東西,作用在我們的心靈上所產生的。巴克萊承認感覺或感官印象以及出自它們的概念,但卻對概念由外在於認知心靈的有形物體所引起之信念加以質問。由於我們只能察知感覺與概念,因此沒有理由相信任何事物都在我們之外。針對洛克的論述:我們對有形物體的初質之概念乃是恰當的翻版,巴克萊則反駁說:一個概念不過像一個概念而已。

巴克萊以洛克無意中提供的一個論證來強化他的立場。洛克曾經區分了初質的概念與次質的概念,前者對應了真實的性質,而後者則僅存於心靈之中。巴克萊則據此問道:任何人可能理解一個物體的延展性與運動,而不包括其他像顏色這樣可感受到的性質?延展性、圖形和運動本身都是無法想像的,因此,要是次質只存在於心靈之中,那麼初質也必然如此。

簡短地說,巴克萊論證說既然我們只知道感覺及其所形成的概念,而無法曉得外在物件本身,那麼也就沒有需要去假設一個外在世界的存在。那個世界的存在,並不比我們所看到的星星的存在更為真實;物質的外在世界是一種毫無意義與不可理解的抽象。即使真有外在物體,我們也永遠不能得知;而如果沒有,我們將有與現在一樣的理由去想像這些物體是存在的。心靈與感覺是唯一的實在,於是,巴克萊就這樣地除去了物質。

必須承認巴克萊本人有時不免也要突入這個存在性被否定的世界。在他的最後一部題為《Siris》的著作中,巴克萊推介我們喝焦油泡過的水,以治療天花、肺病、痛風、胸膜炎、哮喘、消化不良和許多其他的疾病。然而這種偶然的失足不應該用來反對巴克萊,讀者只要查閱他那本令人喜悅的《對話錄》(Dialogues of Hylas and Philonus),就會發現他對自己哲學的那種極為優美與有趣的辯護。無論如何,把唯物論中的物質剝奪了之後,巴克萊相信他已經除去了物理世界,連帶地牛頓式科學也不復存在。

然而巴克萊仍然必須處理數學。心靈憑什麼獲得不僅描述並且預測外在世界歷程的定律?他以什麼來反擊十八世紀對數學提供關於外在世界真理的牢不可破信仰?

他著手推翻數學並精明絕頂地攻擊它的最脆弱點。微積分的基本概念是函數的瞬時改變率;但在最初陳述這個概念時,無論是萊布尼茲或牛頓都沒有很清楚地了解這個概念,因此,巴克萊乃能在他的時代中滿懷信心,證據十足地攻擊它。在1734年寫給異端數學家的一部著作《分析者》(The Analyst) 中,他對它的攻擊更是不遺餘力。他指責瞬間變化率「既不是有限量,也不是無窮小量;什麼都不是!」這些變化率不過是「已死諸量的鬼魂。當然……對於可以消受得了二次或三次流數(牛頓對瞬間變化率的專技名詞)的人……我想,他是不需要拘泥於神學觀點的。」然而,微積分卻被證明確實有用,因而巴克萊只好解釋說這是由於某些地方錯誤互補的結果。雖然巴克萊批評了當時被證明為正當的微積分,但他實際並沒有排除由數學所建立的關於物理世界的全部真理。儘管如此,在給了他的對手一些問題去思考以後,他還留下類似的問題讓數學家傷腦筋。

   

上頁 123456789 次頁

回頁首
 
(若有指正、疑問……,可以在此 留言寫信 給我們。)
EpisteMath

EpisteMath (c) 2000 中央研究院數學所、台大數學系
各網頁文章內容之著作權為原著作人所有


編輯:黃信元 最後修改日期:2/17/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