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頁 123456789 次頁

牛頓學派對科學和哲學的影響
數學在西方文化中的角色
(第 5 頁)

M. Kline
宋麗珠(高雄市旗津國中)

 


首頁 | 搜尋

.原載於科學月刊第十五卷第十、十一、十二期,分三期刊出
對外搜尋關鍵字
 
休姆的懷疑論

如此看來,巴克萊哲學大概可說是有關人與物理世界關係的思想中,最急進不過的了。然而,懷疑論者休姆 (D.Hume) 卻認為巴克萊走得還不夠遠。巴克萊尚且接受一個有感覺與概念存在的思考心靈,但休姆甚至連心靈都加以否定。在他那本著作《人性論》(Treatise of Human Nature) 中,休姆主張我們既不知心靈也不知物質;這兩種都是虛幻的,我們都無法察覺。我們只能察覺印象(感覺)以及像形像、記憶與思想這樣的概念,後三者不過是印象的微弱結果罷了。說真的,簡單的、複雜的印象與概念是都存在的,但是後者亦只是簡單的印象與概念的組合而已。因此,可以斷言、心靈乃是等同於印象與概念的集合;它不過是這個集合的一個方便用語而已。

至於物質,休姆則同意巴克萊的見解。試想有誰能向我們保證永遠存在了一個固體的世界?所有我們知道的,莫非我們自己對這世界的印象。經由在秩序或位置上類似與接近,概念乃得以結合,然後記憶將概念的心理世界整頓安好,正如萬有引力使物理世界井然有序一樣。空間與時間只是一種狀態與秩序,而概念則是在其中形成。同樣地,因果關係也不過是習慣性的概念連繫而已。空間、時間乃至於因果關係都不是客觀的實在,我們是被我們的概念之穩固有力所迷惑,才會去相信這些實在。

帶有固定性質的外在世界之存在性,真的是一個無法證明為正當的推論。除了屬於、代表無物的感覺與概念外,沒有證據顯示任何東西存在。因此,也就沒有關於永恆的、客觀的物理世界的科學定律;這樣的定律只是表示印象的權宜摘要而已。而且,由於因果關係只是基於「事件」的通常次序之不斷觀察所形成的心靈習慣,而非基於科學性的證明,因此,我們無法知道我們曾經觀察過的系列是否再度發生。

人本身不過是知覺,即印象與概念的一個孤立集合體。他所擁有的也就是這些而已。任何他企圖要感受他自己的身體,也只能得到一種知覺。所有的其他人以及這個設定的外在世界,對任何人而言都只是知覺,而且關於它們的存在性也沒有任何保證。

只有一個障礙妨礙了休姆那徹頭徹尾的懷疑論,那就是純數學本身被普遍認定的真理之存在。由於無法粉碎這些,所以他只好貶低它們的價值。他主張:純數學定理不過是多餘的述句,對同一事實以不同方式作不必要的重複,比如 2×2 = 4 就算不上是新的事實,因為 2×2 只是說出或寫出 4 的另一種方式而已,所以,在算術中類似這樣的述句只是同義語重複而已。至於對幾何學的定理而言,它們也不過是公理的更精巧形式之重複而已,其意義就如同 2×2 = 4 一樣多。

於是,關於人如何取得真理此一普遍性問題,休姆的答案是:人無法取得它們。無論是數學定理、上帝的存在性、外在世界的存在性、因果關係、大自然,或者是奇蹟,都無法構成真理。如此一來,休姆通過推論而摧毀了推論所建立的事物,並在同時顯示了理性的極限。

休姆的工作不僅眨低了科學與數學的努力成果,而且也對理性本身的價值提出了挑戰。某些哲學家如盧梭就曾提出這顯而易見的推論,他們力陳放棄理性轉而鼓勵一種想像的、直覺的取向去接近人生。對他們而言,理性是一種自我欺騙的形式、一種不幸的幻想。一個有思想的人畢竟不過是一隻有病的動物罷了。

   

上頁 123456789 次頁

回頁首
 
(若有指正、疑問……,可以在此 留言寫信 給我們。)
EpisteMath

EpisteMath (c) 2000 中央研究院數學所、台大數學系
各網頁文章內容之著作權為原著作人所有


編輯:黃信元 最後修改日期:2/17/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