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在第一頁 123456 次頁

 


首頁 | 搜尋

.原載於數學傳播第二卷第二期
.作者當時任教於台大數學系

註釋
 

人怎樣求得面積?

黃武雄

 
 

很多人望文生義,說是積分求得了面積,其實積分的概念人類老早就有了,而求面積求體積的一般方法卻遲至十七世紀才出現,明白「微積分基本定理」的人會說:是微分求得了面積。


一、早期的貢獻

人類很早就碰到了求面積求體積的問題(以下通稱求積問題),由於求積問題是來自實際生活的需要,地球上各民族,都不約而同,對它做過一定程度的貢獻。這些貢獻廣泛散見於各地留存的古籍。記載顯示,各民族都知道利用較簡單的圖形,例如多邊形或小長方形的聯集等,來逼近(或稱窮盡)一塊較複雜的面積。如果說這一想法便是積分的概念 註1 ,那麼我們大可以放心地說,人類老早就從概念上認識了積分。

在中國,三國時魏人劉徽為求圓周率的近似值(西元263年),已經利用過三千零七十二邊的內接正多邊形來逼近圓的面積 註2 。 九章算術經載震再校訂的版本中,仍存有劉徽的弧田圖。(見圖一)劉徽改編過《九章算術》 註3 ,並著有《海島算經》。當時他計算出來的圓周率精確到 3.14159,概念上雖亦建立在積分上面,但所需的方法則遠為複雜。可以想見中國人在三國以前,對於積分這個表面十分摩登的概念,一定已經知道一段時侯了。



圖一、戴震的《九章算術》校定版中插圖之一。它說劉徽用以計算π的窮盡法(西元264年)。

對於積分概念的運用,劉徽的成就當然不是一項孤立的事實,在他之前有東漢張衡(約公元130年左右)。同時代有三國吳人王蕃,其後更有晉祖沖之(公元430∼501),趙友欽(公元1300年左右)。宋人沈括所著《夢溪筆談》(公元1086)中亦曾提過「割會之術」、「再割」、「造微之術」、「隙積」等語。而明周述學(公元1558)所著《神道大編曆宗算會》一書中,也錄有三角錐內堆積十層彈丸的附圖。

在日本十七世紀的數學家對積分概念也有進一步的貢獻,村松茂清(公元1683年歿)將球體切成許多平行的薄片,每片都近似於一段扁圓柱,藉此求得球體體積的近似值,其後野澤(約在1664年)再行切薄,而澤口一元(約1670年)在其所著《古今算法紀》一書中,亦用同樣想法求出圓面積。(見圖二)



圖二、Smith & Mikami(三上義夫),《A Histoty of Japanese Mathematics》(1914),第130頁所附的1687年《改算記綱目》插圖)

在西方,由於希臘文明(不專指雅典文化)保存較為完妥,積分概念的起源,可以遠溯到公元前三世紀 Eudoxus(408∼355 B.C.)在窮盡法 (Method of Exhaustion) 上面的啟蒙工作。Eudoxus 是柏拉圖的弟子,曾認識到,給定兩數,自第一數扣除其本身之半(或大於其半的部份),再自所餘扣除所餘之半,將此重複進行,經有限次扣除之後,所餘可小於第二數。這個性質後人稱它為 Archimedes 性質 (Archimedes Principle) 是因窮盡法來到 Archimedes(公元前287∼212)才有了較有意思的體現。Archimedes是西西里島Syracuse人,他先用多角形逼近一個圓,而後以圓的某一取定的直徑為軸,將整個圖形迴轉,來求得球面面積。說明了直徑為 R 的球面面積正好就是半徑為 R 的圓的面積。(例如半徑為單位長的球面面積等於 $\pi \cdot 2^2 = 4\pi$。)事實上,早些時侯,Euclid(約公元前300年左右)也用過窮盡法證得圓的面積與半徑平方成正比。

如果用心比較早期中西數學發展的差異,可以看清中國人的數學側重「量的數學」,希臘人的數學(假設用它來代表早期西方數學的話)則偏於「質的數學」。同樣都基於所謂「積分」的概念(或說「窮盡法」),中國人花費心力在找些實際的數值(如圓周率),希臘人則日夕在追求各種量與量間相等或大小的關係。

但不論其間差異如何,人類早在兩千多年前,便從概念上認識了「積分」。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對外搜尋關鍵字:
窮盡法
Eudoxus
Archimedes
Euclid
微分
Fermat
Riemann積分
無限小
極限
Leibniz法則
連鎖法則
微積分基本定理
三等分角問題

已在第一頁 123456 次頁

回頁首
 
(若有指正、疑問……,可以在此 留言寫信 給我們。)
EpisteMath

EpisteMath (c) 2000 中央研究院數學所、台大數學系
各網頁文章內容之著作權為原著作人所有


編輯:李渭天 / 校對:陳文是 / 繪圖:張琇惠 最後修改日期:4/26/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