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頁 123456 次頁

人怎樣求得面積? (第 5 頁)

黃武雄

 

首頁 | 搜尋

.原載於數學傳播第二卷第二期
.作者當時任教於台大數學系

註釋
對外搜尋關鍵字
 
五、用微分法求積

設有一塊面域 A,邊界為連續曲線。我們跨過了窮盡法與無限求和法兩段時期,進入用微分法時期。我們開始要說明微分法發明以後,求積問題怎樣獲得解決。



圖七

假想 A 上覆有布幔,開始時將布幔等速往右拉開,就像舞臺幕啟一樣,漸次露出面域內的部份,直到整塊面域 A 完全呈現出來為止。假設往右拉幕的速度是單位速度,即每秒固定拉開 1 個單位長。而拉幕時間是自 t=at=b,將 t 時刻已呈露的面積記為 A(t)。 此時布幔相應的高度記為 f(t)。(見圖7)一個有趣的事情是

f(t) 便是 A(t) 對時間 t 的變化率(或稱微分)!」

這個看來簡易的事情是解決整個問題的節眼,後人尊稱它叫「微積分基本定理」(fundamental theorem of calculus),用式子寫下來便是

\begin{displaymath}
\frac{dA}{dt}=f(x) \eqno{(1)}
\end{displaymath}

牛頓的名著《De Analysis》(成書於1669,遲至1711才發表)開頭第一句話便寫這事的特例:

\begin{displaymath}
\mbox{Si} \; ax^{\textstyle \frac{m}{n}}=y, \; \mbox{erit} \...
...{\textstyle \frac{(m+n)}{n}}
= \mbox{area} \; ABCD \eqno{(2)}
\end{displaymath}

(意即設 $ax^{\textstyle \frac{m}{n}} = y$,則可寫……)。現在我們來解釋(1)式,微積分基本定理成立的理由:

(i) A(t+h)-A(t) 表示 t 時刻起 h 時間內所露出的面積,易知道這塊面積夾在下圖(圖8)中內外兩長條面積之間,即

\begin{displaymath}
m\cdot h\leq A(t+h)-A(t)\leq M \cdot h \eqno{(3)}
\end{displaymath}



圖八

其中 Mm 分別為布幔高度 f(t+k)$0 \leq k\leq h$ 中的最大值與最小值。依圖8 所繪,M 恰巧是 f(t+h)m 恰巧是 f(t),這只是巧合,一般時候還是將面域用水平與鉛垂直線分割成三五個面域,如圖9 中:



圖九

分成四塊,逐個去討論比較清楚。因為這樣一來,A(t+h)=A(t) 的上緣或下緣,必有其一為水平,故(3)式顯然成立。

(ii) 當 h 趨於 0,因邊界曲線連續,故 f(t)t 的連續函數,可得 Mm 皆分別趨於 f(t),今將(3)式三項都分別除以 h,得

\begin{displaymath}
m\leq\frac{A(t+h)-A(t)}{h}\leq M
\end{displaymath}

但因 mM 皆趨於 f(t),故所夾牛頓商也趨於 f(t),此即微積分基本定理

\begin{displaymath}
\frac{dA}{dt}\equiv\lim_{h\rightarrow 0}\frac{A(t+h)-A(t)}{h}=f(t)
\end{displaymath}

這個結果為懸決千年的求積問題提出了一條有力的線索。當我們對面積函數 A(t) 一籌莫展時,我們卻知道了 A(t)t 的變化率就是那幕高 f(t),於是問題開始明朗,設想先量得 f(t),於是從微分表中去找個 F(t),使

\begin{displaymath}
\frac{dF}{dt}=F'(t)=f(t)
\end{displaymath}

再將它與

\begin{displaymath}
\frac{dA}{dt}=f(t)
\end{displaymath}

比較,由微分是線性操作一事,考慮相差函數 A(t)-F(t),知

\begin{displaymath}
\frac{d(A-F)}{dt}=\frac{dA}{dt}-\frac{dF}{dt}=f(t)-f(t)=0
\end{displaymath}

A(t)-F(t) 的變化率常為零,那麼 A(t)-F(t) 只好是個常數。(想想速度恆為 0 的質點是不動的,故其位移函數是常數!)此即

A(t)=F(t)+C

其間 C 為常數。最後再由始初情形來決定 C,亦即由

\begin{displaymath}
0=A(a)=F(a)+C \qquad
[\mbox{{\fontfamily{cwM4}\fontseries{m...
...{\fontfamily{cwM1}\fontseries{m}\selectfont \char 93}} A(a)=0]
\end{displaymath}

C=-F(a),而總結得到,所求面積

\begin{displaymath}
A=A(b)=F(b)-F(a) \qquad
[\mbox{{\fontfamily{cwM4}\fontserie...
...y{cwM1}\fontseries{m}\selectfont \char 93}} A(b)=A] \eqno{(4)}
\end{displaymath}

我們仍以拋物線所界面積的問題為例,來看看這個在微分發明以後的求積方法:

例3.(Newton, 1669年)
求拋物線 $y=x^{\frac{1}{2}}$y=0,x=0,x=b 所界定區域的面積 A。 考慮上述面積函數 A(t),由於布幔拉開速度是單位速度,故 x=t,而高度函數

\begin{displaymath}
f(t)=f(x)=x^{\frac{1}{2}}=t^{\frac{1}{2}}
\end{displaymath}



圖十

由微分表中查知: $t^{\frac{3}{2}}$ 的微分是 $\frac{3}{2} \cdot t^{\frac{1}{2}}$
$\frac{2}{3} \cdot t^{\frac{3}{2}}$ 的微分是 $t^{\frac{1}{2}}$

因此 A(t) 的微分與 $\frac{2}{3} \cdot t^{\frac{3}{2}}$ 的微分都一樣是$t^\frac{1}{2}$,故

\begin{displaymath}
A(t)=\frac{2}{3}t^{\frac{3}{2}}+C
\end{displaymath}

t=0 時,A(0)=0,故 $C=A(0)-\frac{2}{3} \cdot 0^{\frac{1}{2}}=0$,得

\begin{displaymath}
A(b)=\frac{2}{3}b^{\frac{3}{2}}=\frac{2}{3} b \sqrt{b}\eqno{(5)}
\end{displaymath}

細心比較一下,從 Archimedes、Fermat 到 Newton 三個時期的做法,一個時期比一個時期進步,用 Archimedes 的方法雖能處理拋物線界下的面積, 但對 $y=x^{\frac{p}{q}}$p,q 為任意整數)所界下的面積,就有困難。若用 Fermat 的方法,固然可以順利處理這個 $y=x^{\frac{p}{q}}$ 所界下的面積,但要處理 $y=x^{\alpha}$(α 為無理數)或任意有理函數曲線

\begin{displaymath}
y=\frac{P(x)}{Q(x)} \qquad [P(x) \mbox{{\fontfamily{cwM2}\fo...
...us0.1pt{\fontfamily{cwM1}\fontseries{m}\selectfont \char 98}}]
\end{displaymath}

或一般正弦函數、指數函數等基本函數曲線所界下的面積,則又無能為力。這就是方法論進化的意義。人類處理問題的能力,常常這般由個案到一般,逐步提升,逐步發展,微分法的發明使我們能夠一併處理很多求積問題。

求積問題到此已經知道可以化簡為:給定函數 f(x) 想找函數 F(x),使得 F(x) 的微分恰好等於 f(x) 的問題。要找這樣的 F(x),以後便說是要積分 f(x),或說要找 f(x) 的積分 F(x)。我們用

\begin{displaymath}
F(x)=\int f(x)dx \qquad \mbox{[{\fontfamily{cwM0}\fontseries...
...s0.1pt{\fontfamily{cwM0}\fontseries{m}\selectfont \char 125}]}
\end{displaymath}

來表示 F(x)f(x) 存在著

\begin{displaymath}
\frac{dF}{dx}=f(x)
\end{displaymath}

的關係。若要改用這套定積分(見第三節 Riemann 積分的定義)、不定積分與微分的語言,前面已經說明過,求積問題的關鍵便可以寫成

(i) $\frac{d}{dt}\int_a^t f(x)dx=\frac{dA}{dt}=f(t)$
(ii)設 $\frac{dF}{dx}=f(x)$ (意即 $F(x)=\int f(x)dx$),則

\begin{displaymath}
\int_a^b f(x)dx \equiv A =A(b) =F(b)-F(a), \qquad \mbox{[{\f...
...20}(4) {\fontfamily{cwM1}\fontseries{m}\selectfont \char 31}]}
\end{displaymath}

這便是通常教科書上所寫的微積分基本定理的式樣。

如果 y=f(x) 是太複雜的組合,想從微分表中直接看 f(x) 的不定積分 F(x) 便不太容易,這時我們根據了微分的三個基本操作法則,得到積分的三個基本操作法則:

微分線性法則 $\longrightarrow$ 積分的線性法則
微分的 Leibniz 乘積法則 $\longrightarrow$ 積分的部份積分法
微分的連鎖合成法則 $\longrightarrow$ 積分的變數變換

因此積分的計算操作完全是微分計算的附庸。對於大部份的基本函數,我們都可通由上節所列的微分表及這三個基本操作法則,來求它們的積分。有趣的是,一個函數若不能依此途徑求取積分的話,那麼求它的積分,方法上就突然變成極端困難。例如

\begin{displaymath}
\int\sin x^2 dx \quad \mbox{{\fontfamily{cwM1}\fontseries{m}...
...ctfont \char 67}} \quad \int\frac{1}{\sqrt{1-k^2 \sin ^2 x}}dx
\end{displaymath}

這也就說明了求積問題極端依賴微分計算的本質

   

上頁 123456 次頁

回頁首
 
(若有指正、疑問……,可以在此 留言寫信 給我們。)
EpisteMath

EpisteMath (c) 2000 中央研究院數學所、台大數學系
各網頁文章內容之著作權為原著作人所有


編輯:李渭天 / 校對:陳文是 / 繪圖:張琇惠 最後修改日期:4/26/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