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單表到雙表——重差術的方法論研究 (第 2 頁) 李國偉
|
.原載於《中國科技史論文集》,聯經,台北,1995,pp.85-105 .作者任職於中央研究院數學研究所 •註釋 •對外搜尋關鍵字 |
雖然在鄭玄釋《周禮》地官保氏九數及張街〈靈憲〉中都曾提到「重差」這個名詞,但是現在所謂重差術是指劉徽《海島算經》中利用多重勾股關係以求高遠的方法。劉徽《九章算術》注的〈自序〉中說:「輒造重差,并為注解,以究古人之意,綴於勾股之下。」 註6 到了唐朝初年選定十部算經時,〈重差〉一卷才獨立出來成為《海島算經》。劉徽的〈自序〉差不多有一半的篇幅談及重差,相信重差術的建立必然是他十分得意的創作。至於發明重差術的思想淵源,〈自序〉中也有適當的交待。
「周官大司徒職,夏至日中立八尺之表,其景尺有五寸,謂之地中。說云,南戴日下萬五千里。夫云爾者,以術推之。」這段話點明了重差術思想肇始於以景度日,也就是圖一的幾何構型上。我們知道劉徽是非常注意推理的,在〈自序〉的前段他曾說:「事類相推,各有攸歸,故枝條雖分而同本榦者,知發其一端而已。」因此我們應掌握重差術肇始的端,再來審視它的流變。 有了以景度日的端之後,是什麼樣的動機推動劉徽繼續發展呢?〈自序〉中接著說:「按九章立四表望遠及因木望山之術,皆端旁互見,無有超邈若斯之類。然則蒼等為術猶未足以博盡群數也。」這可能表示雖然〈九章算術〉中利用多重勾股關係可以解決較複雜的問題,但是劉徽似乎並不滿意因題造術的態度,而希望有一個基本的方式作為繼續發展多重勾股關係的端。
他接著說:「徽尋九數有重差之名,原其指趣乃所以施於此也。凡望極高、測絕深而兼知其遠者必用重差,勾股則必以重差為率,故曰重差。」他找到的端就是建立重差術,不論鄭玄、張衡所謂的重差到底是什麼,劉徽現在給出重差的典型,他說:「立兩表於洛陽之城,令高八尺。南北各盡平地,同日度其正中之景,以景差為法,表高乘表間為實,實如法而一,所得加表高,即日去地也。以南表乘表間為實,實如法而一,即為從南表至南戴日下也。以南戴日下及日去地為勾、股,為之求弦,即日去人也。」這段話建立了重差的基本公式,也就是令圖二中 S 為日,T 為日下,AB,DE 為等高二表,BC,EF 為表影,從而得到
即 即 即
我們相信劉徽一定知道,若真的把兩表都立於洛陽之城,根本不可能測出明顯的景差,因為表間相對於去日實在可說渺小得近乎零,圖二事實上又化約到圖一的情形。因此這段話除了給出重差公式的標準型,主要還在強調他的恩想淵源。因此當我們論述重差的正確性時,應該緊緊把握這條思路。也許正因為劉徽知道重差公式在實測上的限制,他把由量天動機導來的算式用去度地了。他說:「雖天圓穹之象猶曰可度,又況泰山之高與江海之廣哉。」而綴於〈勾股〉章之後所謂「度高者重表,測深者累矩,孤離者三望,離而又旁求者四望。」等等變化算法,都不再提量天之事了。總而言之,劉徽的〈自序〉強烈的暗示了如下的一條理路:
|
|
(若有指正、疑問……,可以在此 留言 或 寫信 給我們。) |
EpisteMath (c) 2000 中央研究院數學所、台大數學系 各網頁文章內容之著作權為原著作人所有 |
編輯:李文威 | 最後修改日期:3/27/20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