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世紀中國數學家華蘅芳(1833∼1902)初讀《測圓海鏡》時亦格格不入,最後豁然開悟,遂寫下十分深刻的心得:
初學天元之人,每不知天元為何物,則心中存一意見,以為所求之數尚未知,
何以能立一天元,遽謂即是此數,且所求之數或大至十、百、千、萬,
安能概以一當之,此由於不知天元之一不是實數,乃是所求之數之個數也。
以天元為一個所求之數,則天元可以任何大、任何小也。
此外,華蘅芳還進一步指出
立天元之術,其意謂所求之數雖未知,
而其必有此數則可知,故以所立之天元一即為一個所求之數,
亦即以所求之數為一個天元,是天元者,乃是記其所求之數之倍數也。
因此,他接著說:
所求之數,既能以天元代之,則可視之如已知,而將此數入算。
故能將所立之天元與題中已知之各數相加減乘除,此天元之術所由立也。
更重要的,則是華蘅芳特別注意到算術所注意者,專在於從已知以求未知,至於:
天元則視未知之數無異於已知,故可將已知、未知之各數,
依題中之曲折以相證,則其所注意者,不在未知之處,而專在相等之兩積。
也就是說,「等式」在天元術中的意義,已經充分地被華蘅芳所了解,如何從算術學習順利地過渡到代數學習,他其實已經把握其中一個重要關鍵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