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頁 123456 次頁

Leibniz 如何想出微積分? (第 3 頁)

蔡聰明

 


首頁 | 搜尋

.原載於數學傳播十八卷三期
.作者當時任教於台灣大學數學系
對外搜尋關鍵字
 
三、偉大的夢想

Leibniz 曾回憶說:

我小時候學邏輯,就開始養成對所學的東西作挖深的思考習慣。

他一生持久而不變的目標是追尋一種普遍的語言 (universal language) 與普遍的方法,使得可以統合地處理各式各樣的問題。研究 Leibniz 的學者 J.E. Hofmann(1899∼1972)說:

Leibniz 熱情地,全心全力地收集與吸收能夠到手的所有知識,然後給予新的大綜合 (grand new synthesis),變成統一的整體。

Leibniz說:

我有滿腦子的主意 (ideas),如果能有更厲害的人深入去經營,將他們美妙的靈心與我的勞苦結合起來,會是很有用的。

他在1666年(當時20歲)寫出《組合學的藝術》(Art of combinatorics) 之論文。在前言中他預測這門新知識可以延拓應用到邏輯、歷史、倫理學、形上學,乃至整個科學。他又說:

假設我們可以用一些基本的字來表達人類的思想,因此可以想像有一系列的字,各代表了簡單的概念,那麼任何複雜的概念都可以用這些字組合起來。從而奇妙的「發明術」(the Art of invention) 就變成可能了: 即所有可能的概念與命題都可以機械地產生。據此我們不但可以探討已知,而且也可以追尋未知,進一步從事更深刻的研究。

這個美麗的夢想在 Leibniz 心中盤據了一輩子。事實上,這只是古希臘哲學家 Dmocritus 所創立的原子論 (atomism) 的延伸與翻版。Democritus 主張宇宙的森羅萬象最終都可以化約成原子及其在空間中的運動、排列與組合,這是多麼美妙的想像。除了在物理學與化學上產生深遠的影響之外,在方法論 (methodology) 上,也開啟了分析與綜合的方法。 追究事物的組成要素就是分析法,反過來由組成要素組合出事物就是綜合法。孫子在他的兵法中,說得更生動:

聲不過五,五聲之變,不可勝聽也;
色不過五,五色之變,不可勝觀也;
味不過五,五味之變,不可勝嘗也;
戰勢不過奇正,奇正之變,不可勝窮也;
奇正相生,如循環之無端,熟能窮之哉!

Leibniz 也夢想著要建立一套普遍的數學, 他稱之為「Characteristica Universalis」,使得思想也可以化約成計算。他解釋說:

如果有了這樣的數學,那麼我們探討形上學與道德規範時,就可以如同幾何學與分析學之論證推理一般。兩個哲學家萬一發生意見衝突,他們的爭吵就不會嚴重過兩個會計員,這時只需拿起筆,平心靜氣地坐下來,然後互相說(必要的話可找個證人):讓我們計算一下。

Leibniz 對於發明術一直深感興趣,他說:

沒有什麼東西比看出發明的根源更重要,我認為這比發明出來的東西更有趣。

他計劃寫一本書來探討發明術,可惜從未實現。發明術也許只是人類永遠無法實現的一個夢想,好像是往昔的煉金術(發財夢)、煉丹術(長生夢)、永動機夢、煉預測未來術,以及近年來的煉基因術 (algeny) 一樣。人類需要有夢想,今日所證實的,也許就是過去的夢想。煉金術與煉丹術促成了化學的誕生,而煉發明術呢?它也產生了非常豐富的成果,例如認知科學 (cognitive science)、發明的心理學、人工智慧,大腦的思考機制之研究,Polya(1888∼1985)關於數學的解題 (problem solving) 與猜測式推理 (plausible reasoning) 之精闢研究,以及近代科學哲學 (philosophy of science) 一改以往只重科學知識的「邏輯驗證」(the logic of justification) 而變成以「發現的理路」(the logic of discovery)為中心,專注於知識的成長與演化機制 (the growth and evolutional problem) 之探討,科學革命的結構之研究 (Thomas Kuhn)……等等。

Leibniz認為:

世界上的所有事情,都按數學的規律來發生。

這種深刻的「自然的數學觀」比美於 Galileo(1564∼1642)的名言:「自然之書是用數學語言來書寫的」。據此,Leibniz 提倡世界的先定和諧論 (pre-estabilished harmony),並且論證這個世界是所有可能世界中最好的一個 (the best of all possible worlds),這是極值問題的一個應用。Einstein(1879∼1955)說:

渴望窺探這個先定和諧的自然結構,是科學家不竭的毅力與恆心的泉源。

Leibniz 更有一顆敏銳的「妙悟靈心」,他早年就對這個世界感到驚奇而問道:

為什麼是存有而不是沒有呢?
(Why is there something instead of nothing?)

接著再問:

那裡存在的是什麼?
(What is there?)

對這些玄奧飄渺的問題深具興趣,正是「哲學心靈」的明證。古人提出了許多答案,例如原子論,畢氏學派的萬有皆數……等等。Leibniz 提出了單子論 (the theory of monads),單子是構成宇宙的至微單位,反映著大千世界,這恰是微積分中無窮小概念的抽象翻版。

在方法論 (methodology)上,Leibniz 強調充足理由原理 (the principle of sufficient reason):沒有東西是沒有理由的 (nothing is without reason); 以及連續性原理 (the principle of continuity),他說:

沒有東西是突然發生的,自然不作飛躍,這是我的一大信條。

連續性原理有廣泛的解釋,例如從差和分連續化變成微積分就是一個好例子。另外,數學家 Cauchy(1789∼1857)根據連續性原理宣稱,連續函數列的極限函數仍然是連續的,並且給出了一個錯誤的證明。後來才發現「均勻收斂」(uniform convergence) 必足以保證極限函數之連續性。

   

上頁 123456 次頁

回頁首
 
(若有指正、疑問……,可以在此 留言寫信 給我們。)
EpisteMath

EpisteMath (c) 2000 中央研究院數學所、台大數學系
各網頁文章內容之著作權為原著作人所有


編輯:陳文是 / 校對:李渭天 / 繪圖:張琇惠 最後修改日期:4/26/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