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頁 1234 已在最後一頁

理性之夢
這世界屬於會作夢的人
(第 4 頁)

郭中一 (Heinz R. Pagels)
牟中原;梁仲賢

 
首頁 | 搜尋

.原載於科學月刊第二十三卷第十期
.作者就讀於美國Tufts大學物理系研究所
對外搜尋關鍵字
 
理想的翻譯與譯者的自覺

除了譯本的內文外,負責任的譯者還應注意到許多輔助材料,如作者、編者的簡介。 這是本書做得不差的地方,然而索引付之闕如,是一大缺憾。

以全部譯文觀之,能將資訊如此豐富、內涵如此深刻的原書如實翻出,所需的學力、毅力與興趣是極為可敬的。 然而筆者願指出心目中較為理想的譯作應有那些要素,但望再有如此規模的翻譯計畫時能夠實行, 而本書於再版時也能更正,以更臻完美。

一是譯者需當行出色。當行者,對所譯著作的領域須有充分掌握; 出色者,譯者本身須於此領域中有卓越的研究成果,方能契合第一流的心靈, 於最新的研究成果不致於因學養不足而誤導讀者。

反之,如本系列叢書中,「全方位的無限」一書85頁第10行中,將「quanlum-mechanical stability」 譯為:「量子-機械穩定性」,就是因為對原文的意義完全不解,照字面硬譯的 結果。實 際應為「量子力學的穩定性」,或據文義翻為:「在量子力學上的穩定性」。 而此段文字正是在探討薛丁格於生物方面的貢獻,足見譯者甚且不知薛丁格為何許人也。 實際上,薛丁格正是因為參與創立量子力學的工作而獲頒諾貝爾物理獎。 其尤劣者,如牛頓出版公司所出的《科學家,你在開玩笑吧!》,可以看出譯者費了極大的心力, 但於物理內涵完全不解,日常英文用語亦不能掌握,以致滿目瘡痍,幾乎無頁無錯失,白白糟蹋了一本傑作。

二是譯者、編者務須勤懇。前項要求,或因學力、或因生活環境所限,總難臻完美之境,然勤能補拙, 勤查工具書的習慣切不可少。再者,須對自己誠實,一字一句,若不明其義,萬不可輕忽過去,任意譯出。 古人言校書中錯誤如見仇讎,絕不輕放,故稱校書為校讎,譯書亦須有此等精神。 索引是一部書中的重要部分,中文索引不如英文索引之容易編纂,尤須編、譯通力合作。 譯書前準備尤須充足,作者生平務須明白,其他著作如不能遍讀,至少要知其大要。

三是譯者的視界要廣遠。翻譯是思想傳遞的工作,如果只做到謝赫論畫家六法中的傳移摹寫的工夫, 那只是登堂而非入室,甚至其尤下者僅似鸚鵡學舌。高明者須入室操戈,逕指原作本心。 實言之,則譯者當對原作的流變了然於胸。「流」,謂原作思想的來歷; 「變」,謂作者或順、或逆其流,或摻合以得殊見。在譯文中若有必要,當隨時加註,或以我國情相近者代換。 書前有導讀,書後附翻譯凡例,加以必要的圖表,加列中文參考資料。 原書主題相關之重要材料,可附譯於後,或加以爬梳集輯成文。 尤上者,譯者自作文,對原書出版後新的研究發展加以介紹,指出原作的思想流變,於其特點、高明處、不足處一一指點, 才見譯者調和鼎鼐之功,庶乎免於讀者生吞活剝,乃至壞了肚腸胃口之弊。

筆者即此,但望譯家,尤其從事科學翻譯者,明乎此,不至每及譯事,必牽於嚴復「信、達、雅」之說。 以禪家語譬之,彼是辟支聲聞果,此是正法眼藏也。

本書,乃致本系列叢書的出版,是一大幸事,或將啟迪新一代的心靈從事科技整合、心物合一的工作。 另方面,更見到國內翻譯出版,尤其思想性讀物的翻譯出版,散兵游勇式地難成大事。 缺乏由學養深厚的學者主持長期的大型計畫,有系統地選編書籍,儲納培養翻譯人才,收集並主動編纂工具書。 更乏基金會、獎助金支持,不使思想性書籍在市場上與言情小說競爭,由銷路決定其生死。

且讓我們拭目以待未來吧!

   

上頁 1234 已在最後一頁

回頁首
 
(若有指正、疑問……,可以在此 留言寫信 給我們。)
EpisteMath

EpisteMath (c) 2000 中央研究院數學所、台大數學系
各網頁文章內容之著作權為原著作人所有


編輯:謝易達 / 校對:黃怡碧 最後修改日期:3/18/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