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數是很有趣的,早在古希臘時期,希臘人就給它取了個特殊名稱「黃金分割比」。種種跡象顯示,在古希臘之前,古埃及人早已發現這個神秘的數字,他們在歷史上最偉大的工程之一,金字塔的建築設計上,便大量的用到這個數值。
被倫敦的大英博物館所珍藏,早於古希臘文明數百年的阿米斯文獻 (Papyrus of Ahmes) 中,就有西元前4700年,建築於蓋瑟 (Gizeh) 地方的大金字塔的詳細說明。該文獻中提到,在這座金字塔的構造上便用到「神聖比數」(sacred ratio)。近代的測量指出,該金字塔的斜邊長,與底層的中央到底邊長度的比值,恰好就是
(測量只精準到小數位後第 3 位,其值為 1.618)。
如此巧妙的黃金分割比,定義作抽象的極限,似乎很不配合埃及與古希臘傳統的風格。讓我們還是尊重古老的傳統,用古典的方法來定義黃金分割比吧:在圖 1 中,長為 x+y 的線段,分成長為 x 與 y 的兩段。如果全長與較長的一段的比,及較長與較短兩段的比相等,其比值就是(設x>y)
|
(3) |
把此式乘出來得
x2 - xy - y2 =0 ,再以 y 除以等好兩邊得
|
(4) |
把(4)式解出來得
或
。這兩個數就是(1)式中出現的兩個數了,其中
是正根,
是負根,我們要的是幾何中的比值,即正根
,所以黃金分割比,就是這個數值。
這裡有一點值得一提的有趣的性質就是:黃金分割比是唯一與其倒數相差為一的正數,即黃金分割比減去 1,就得其倒數:
這個性質不難由(3)是直接證明得到
當然,你也無妨用有理根式的方法,得到這個關係。
讀者也許會問,給定一個線段,如何把它分割成黃金分割比呢?下列是古希臘人的方法,先做出一個黃金矩形,即其長與寬的比,恰好為黃金分割比;先取一的邊長為 1 的正方形,並連結一組組對邊的中點 E 與 F,把正方形對分為一半,再以 F 為圓心,長 為半徑圓弧,交 的延長線於 G 點,過 G 作 的垂線,交 的延長線於H。
此時得到的矩形 ABHG 就是黃金矩形了,因為
,而
(利用畢氏定理),所以
,有了黃金矩形後,任何學過基本幾何作圖的人,都會把一段線分成黃金分割比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