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頁 1234 次頁

分枝現象與理論 (第 2 頁)

林松山

 

首頁 | 搜尋

.原載於數學傳播十五卷四期
.作者當時任教於交通大學應數系、所
對外搜尋關鍵字
 
2、簡單的分枝理論

圖1牽涉到兩個量 $(\lambda,\theta)$,因為我們設想此圖中的A,B,C三枝,皆為方程式

\begin{displaymath}
F(\lambda,\theta)=0\eqno{(1)}
\end{displaymath}

的解。F為平滑函數,對λ及θ皆可微分任意多次。

首先,我們先來觀察F在λ為臨界時,是否有特異之處。為簡便起見, 我們只看AB的情形,即$(\lambda_1,0)$附近F的行為。因為一開始假設A為(1)之解, 因此對任一 $\lambda>0$ 皆有

\begin{displaymath}
F(\lambda,0)=0\eqno{(2)}
\end{displaymath}

因此,對任一 k 皆有,

\begin{displaymath}
\begin{eqalign}
\frac{\partial F}{\partial\lambda}(\lambda,0...
...l^kF}{\partial\lambda^k}(\lambda,0)=0
\end{eqalign} \eqno{(3)}
\end{displaymath}

現在,我們若把 F 在點 $(\lambda_0,0)$ 做二次的泰勒展式,並利用(2)及(3),即可得到:

\begin{displaymath}
F(\lambda,\theta)
&= \frac{\partial F}{\partial\theta}(\lam...
...mbda-\lambda_0)+a_{02}\theta^2+R^2(\lambda,\theta)
\eqno{(4)}
\end{displaymath}

此處

\begin{eqnarray*}
a_{11}&=& \frac{\partial^2 F}{\partial\lambda\partial\theta}(\...
...&=& \frac{1}{2}\frac{\partial^2F}{\partial\theta^2}(\lambda_0,0)
\end{eqnarray*}


為泰勒係數而 $R_2(\lambda,\theta)$為二次泰勒餘式。

在(4)中,最低次項為 $\frac{\partial F}{\partial \theta}(\lambda_0,0)$, 其是否為0密切地影響著(1)的解。因此我們需分成下面兩種情況來討論:


\begin{eqnarray*}
&\mbox{{\fontfamily{cwM1}\fontseries{m}\selectfont \char 56}\h...
...har 148}(ii):}&\frac{\partial F}{\partial \theta}(\lambda_0,0)=0
\end{eqnarray*}


若情況(i)發生,利用隱函數定理,則(1)的解在$(\lambda_0,0)$附近可唯一的解出並可寫成 $\theta=\theta(\lambda)$。另一方面 $\theta\equiv 0$為(1)之解。 故 $\theta(\lambda)\equiv0$。亦即在情況(i)之下在$(\lambda_0,0)$處不會有分枝現象發生。 所以分枝現象若要發生,必定在情況(ii)。

現在假設在$(\lambda_c,0)$處有情況(ii)發生,亦即

\begin{displaymath}\frac{\partial F}{\partial \theta}(\lambda_c,0)=0\eqno{(5)}\end{displaymath}

此時,我們稱F$(\lambda_c,0)$退化(degenerate)。 我們接著繼續討論(1)是否在此退化點產生分枝。代(5)式進入(4)式中,我們可得:

\begin{displaymath}
F(\lambda,\theta) = \theta\{a_{11}(\lambda-\lambda_c) + a_{02}\theta
+ \tilde{R}_2\}\eqno{(6)}
\end{displaymath}

此處

\begin{displaymath}
\tilde{R}_2=\frac{R_2(\lambda,\theta)}{\theta}, \mbox{{\font...
...M1}\fontseries{m}\selectfont \char 231}} a_{11}\neq0\eqno{(7)}
\end{displaymath}

利用隱函數定理,(6)式裡大括號內為零的解可唯一地解出並寫成 $\lambda-\lambda_c = g(\theta)$。 進一步,若

\begin{displaymath}
a_{02}\neq0,\eqno{(8)}
\end{displaymath}

$g(\theta) = m\theta + g_1(\theta)$,此處,而 $m = -\frac{a_{02}}{a_{11}} \neq 0$, 而 g1(0) = g'1(0) =0。亦即我們有下列的分枝圖:



(m>0)



(m<0)

很明顯地,條件(8)立時,所得的圖2與圖1不同。因此若要得圖1,我們必須要求

\begin{displaymath}
a_{02}=0.\eqno{(9)}
\end{displaymath}

在此情形下,我們需要看三次的泰勒展式:

\begin{eqnarray*}
F(\lambda,\theta)&=&\theta\{a_{11}(\lambda-\lambda_c)+a_{12}(\...
...lambda-\lambda_c)^2+a_{03}\theta^2+\tilde{R}_3(\lambda,\theta)\}
\end{eqnarray*}



\begin{displaymath}\eqno{(10)}\end{displaymath}

此處,aiji+j=3,為F$(\lambda_c,0)$三次泰勒展式的係數, $\tilde{R}_3$為三次泰勒餘式除θ上。當

\begin{displaymath}
a_{03}\neq0,\eqno{(11)}
\end{displaymath}

則(10)式裡大括號的解可唯一寫成

\begin{displaymath}
\lambda-\lambda_c=l\theta^2+g_3(\theta),\eqno{(12)}
\end{displaymath}

此處 $l=-\frac{a_{03}}{a_{11}}\neq0$g3(0)=g'3(0)=g''3(0)=0。 如此,當 l>0,在 $(\lambda_c,0)$ 處我們得到如同圖1在 $(\lambda_1,0)$ 處的分枝圖。若 l<0,則分枝圖開口向左,圖形在 $\lambda<\lambda_c$

綜觀上述的討論。當條件(7)成立時,在$(\lambda_c,0)$皆能長出新的分枝來。 我們通常稱條件(7)為交叉條件(transversality condition)。 總結來說,F$(\lambda_c,0)$退化,亦即滿足條件(5), 是在$(\lambda_c,0)$分支的必要條件。一般而言,單單退化不見得一定會分枝。 但是若F$(\lambda_c,0)$退化且交叉,即同時滿足條件(5)及(7), 則必有分枝在$(\lambda_c,0)$發生。因此(5)及(7)是分枝的充分條件。

當然,若條件(11)不成立,亦即a03=0,則需要考慮四次的泰勒展式。 若(7)不成立,即a11=0,則整個討論將更形繁雜。此方面的探討, 通常以奇值理論(Singularity Theory)名之。

再回顧一下本節所用的數學方法裡只有兩個重點, 一為泰勒展式(即本期田光復教授稱為分析之 Heart), 另一為隱函數定理。隱函數定理在高等微積分,甚至在微積分都學過,在分析裡是非常有用的定理,經常可見其芳蹤。

在第1節中金屬棒的彎曲現象,可用下述的簡化模型來描述:


\begin{displaymath}
u''(x)+\lambda\sin u(x)=0, x \in(0,1)\eqno{(12)}
\end{displaymath}


\begin{displaymath}
u(0)=0=u(1)\eqno{(13)}
\end{displaymath}

此常微分方程有時稱為 歐拉變形方程(Euler buckling equation)。 此處參數λ與力量的大小及金屬棒的彈性有關。u(x)與變形的程度有關。 其解,我們可以用橢圓函數完全寫出。另一方面,我們也可用分枝理論來處理。 此時,分枝的點出現在其相應的線性固有值方程

\begin{displaymath}
V''(x)+\lambda V(x)=0, x \in(0,1)\eqno{(14)}
\end{displaymath}


\begin{displaymath}
V(0)=0=V(1)\eqno{(15)}
\end{displaymath}

的固有值 $\lambda_n=n^2\pi^2$處。$u\equiv0$表示不變形的狀態。 有關分枝理論的數學書可參閱參考資料1。

   

上頁 1234 次頁

回頁首
 
(若有指正、疑問……,可以在此 留言寫信 給我們。)
EpisteMath

EpisteMath (c) 2000 中央研究院數學所、台大數學系
各網頁文章內容之著作權為原著作人所有


編輯:寸盈敏 / 校對:黃怡碧 / 繪圖:簡立欣 最後修改日期:6/17/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