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頁 12 已在最後一頁

π是什麼 (第 2 頁)

塞爾日•藍 (Serge Lang)
翻譯:洪萬生(台大數學系)

 

首頁 | 搜尋

.原載於數學傳播第12卷第1期

註釋
對外搜尋關鍵字
 
作者註解

本篇雖名為「 π 是什麼?」, 但塞爾日.藍的更深用意無疑是在介紹面積理論的基本輪廓。 面積理論從長方形談起, 然後及於三角形 ,以至於一般的曲線形, 這種處理方法是符合起源教學法原則的; 還有,它在數學史上也不乏先例。 比方說,《九章算術》第一章「方田」在排比面積公式時, 就是遵守這樣的順序,雖然理論的建立是後來的事。 底下我們先把「方田」章中的有關面積公式列舉出來, 然後再做進一步的討論。請注意此處的題號與原書所列順序一致, 至於跳號則是因為我們略過一些此較次要的內容。

(一)今有田廣十五步,從十六步。問為田幾何?答曰:一畝。
(二)又石田廣十二步,從十四步。間為田幾何? 答曰:一百六十八步。
方田術曰:廣從步數相乘得積步。以畝法二百四十步除之,即畝數。
(二五)今有圭田廣十二步,正從二十一步。 問為田幾何?答曰:一百二十六步。
(二六)今有圭田廣五步二分步之一,從八步三分步之二。 間為出幾何?答曰:二十三步六分步之五。
術日:半廣以乘正從。
(二七)今有邪田,一頭廣三十步,一頭廣四十二步, 正從六十四步。問為田幾何? 答曰:九畝一百四十四步。
(二八)又有邪田,正廣六十五步, 一畔從一百步,一畔從七十二步。問為田幾何?答 曰:二十三畝七十步。術曰:并兩邪而半之,以乘正從若廣。 又可半正從若廣,以乘并。畝法而一。
(二九)今有箕田,舌廣二十步,踵廣五十步, 正從三十步。問為田幾何?答曰:一畝一百三十五步。
(三十):又有箕田,舌廣一百一十七步,踵廣五十步, 正從一百三十五步。問為田幾何? 答曰:四十六畝二百三十二步半。
術曰:并踵舌而半之,以乘正從畝法而一。
(三一)今有圓田,同三十步,徑十步。 問為田幾何?答曰:七十五步。
(三二)又有圓田,周一百八十一步,徑六十步三兮步之一。 問為田幾何?答曰:十一畝九十步十二分步之一。
術曰;半周半徑相乘得積步。
又術曰:周徑相乘,四而一。
又術曰:徑自相乘,三之,四而一。
又術曰:周自相乘,十二而一。
(三五)今有弧田,弦三十步,矢十五步。問為田幾何? 答曰:一畝九十七步半。
(三六)又有弧田,弦七十八步二分步之一, 矢十三步九分步之七。問為田幾何? 答曰:二畝一百五十五步八十一分步之五十六。
術曰:以弦乘矢,矢又自乘,并之,二而一
(三七)今有環田,中周九十二步,外周一百一十三步, 徑十二步之二。間為田幾何?答曰:四畝一百五十六步四分步之一。
術曰:并中外周而半之,以徑乘之得積步。

以上所給出的面積公式依序式:

長方形(例子見(一)、(二)題)──廣從布數相乘得積步。
三角形(例子見(二五)、(二六)題)──半廣以乘正從。
梯形(例子見(二七)、(二八)題)──并兩邪而半之, 以乘正從若廣。又可半正從若廣,以乘并。
叫箕田的四邊形(例子見(二九),(三十)題)──并踵舌而半之, 以乘正從。
圓形(例子見(三一)、(三二)題)──半周半徑相乘得積步; 又周徑相乘,四而一。(按另外兩個為近似公式。)
弓形(例子見(三五)、(三六)題)──以弦乘矢, 矢又自乘,并之,二而一。(按本公式也是近似而已。)
環形(例子見(三七)題)──并中外周而半之,以徑乘之。

當然,僅僅列舉或排比公式是形成不了理論的; 東漢初成書《九章算術》就是幸而有劉徽的註解、證明與系統化, 才不至於只是一本官僚用的算術公式手冊。 其中的面積公式更是經由他對「以盈補虛或出入相補」原理、 極限原理的巧妙運用,而被連貫成一個堪稱圓滿的面積理論。

劉徽是魏晉時人,生平不詳,但他對中國古代數學的貢獻極大, 唐朝算學博士王孝通稱讚他「思極毫芒」, 推許他的著作「一時獨步」。他那極富原創性的《九章算術註》 (附於現傳本的《九章算術》內),的確是他那不朽聲名的最佳註腳。

劉徽在證明三角形的面積公式「半廣以乘正從」時說:

半廣者,以盈補虛為直田也。 亦可半正從以乘廣。按半廣乘從, 以取申平之數。故廣從相乘為積步。

足見他是以長方形(此處他稱為「直田」)面積公式 「廣從步數相乘得積步」為立論起點的。 他的證明方法就是利用「以盈補虛」將三角形轉換成長方形, 然後再經由長方形的面積公式推得三角形的面積公式(請參看下列兩圖)



在中國數學史上,南宋楊輝可能是第一位明文突出長方形面積公式的數學家;在他的《田畝比類乘除捷法》中,楊輝開宗明義就說:

直田長闊相乘,與萬象同。中山劉先生益《益古根源》 序曰:入則諸門,出自直田。 蓋直田能致諸用,而有是說。諸家算經皆以直田為一問,亦默會也。

不過,由於該書的劉徽影響清晰可辨, 所以劉徽的面積理論結構為楊輝所接受, 當然也就毫無疑問的了。

在梯形和叫「箕田」的面積公式的證明上, 劉徽也運用了類似的方法,此處不贅, 請讀者自行參考有關的文獻和資料。 最後,在證明圓面積公式「半周半徑相乘得積步」時, 劉微利用了圓內接正多邊形逼近圓面積的方法, 一方面計算了 π 的近似值, 因為在半徑取單位長時, 圓面積的度量部等於 (塞爾日.藍在本篇談話中曾將半徑 1 的圓面積定義為 π), 因此計算圓內接正多邊形的面積可以得到 π 的近似值; 而另一方面則在加入極限原理的考慮時, 設法將圓形轉換成半周為從,半徑為廣的長方形, 「故以半周乘半徑而為圓幕。」此外, 劉徽也在這一般注解的脈絡中隱喻了圓周、 直徑與圓周率 r 的正確關係 : $c=2 \pi r$。 所有這些都無法在此做清楚的交代,實在遺憾。 有興趣的讀者不妨參放拙文(「證明圓面積公式的劉徽方法」 (收入拙著《從李約瑟出發》,台北九章出版社,1985年), 及「綜論劉徽的極限方法及其概念」, 刊《數學研究中心報告──七十二年暑期研討會》, 台大數學系,1984年)。

總之,在劉徽的面積理論架構中, 我們也是一樣可以把「π 是什麼?」 談得有聲有色的。至於要怎麼談才算恰當, 我們可就沒什麼意見了;事實上,教學本來就沒有唯一方法的, 要如何巧妙運用素材,全看教師的慧心了。

劉徽圓面積公式證明的唯一美中不足, 似乎是他的論證並沒有蘊含證明 π 是常數的可能性, 雖然他確知 π 是常數。關於這一點, 台南國立成功大學陳良佐教授有較肯定的意見, 讀者不應錯過他的長篇論文〈九章算術圓田術劉徽注之研究〉, 刊《漢學研究》第四卷第一期, 台北漢學研究資料及服務中心出版,1986年。

塞爾日.藍的圓面積伸縮觀念顯然與歐幾里得(Euclid) 《幾何原本》(The Elements) 的第十二卷的命題 2 相通。 這個命題說:

圓(面積)的比為直徑平方之比。

由此顯然可以證明 π 是常數,不過, 歐幾里得於古典希臘數學的局限,並沒有能夠做到這一點。 還有,歐幾里得也不曾指出圓面積公式究竟是什麼。

在希臘數學史上,最先賦予圓面積公式證明當推 阿基米德(Archimedes)。 在他的著作《圓的度量》(Measurement of a Circle) 中, 阿基米德證明了:

圓的面積等於以該圓半徑和圓周為兩股的直角三角形之面積。

這也正是塞爾日.藍在本篇談話中所證明得到的公式之一。 它的形式與劉徽的「半周半徑相乘」差不多一樣, 所不同的是阿基米德使用了窮盡法來證明,而劉徽則是運用極限法。 後者在精神上頗為接近塞爾日.藍在他的「評論」中所給出的方法。



1631年,阿基米德的這個公式及其證明, 曾經隨著明末徐光啟所譯的「測量全義」傳入中國。 這在該書卷五「圓面求積」中,徐光啟做了很清楚的交代:

凡圓面積與其半徑線,偕半周線作矩內直角形積等。 依此法則量圓形者,以半徑乘半周而已, 古高士亞奇默德(Archimedes, 287?∼212 B.C.)作 《圜書》(Measurement of the Circle), 內三題洞燭圓形之理,今表而出之,為原本焉。

不過,徐光啟似乎未知劉徽的成果, 理由是《九章算術》從明初就失傳了, 否則他或許可以把阿基米德與劉徽的方法做個比較。 另外值得一提的, 是前述歐幾里得的命題 2 似乎也沒有在當時傳入中國, 因為徐光啟與利瑪竇合譯的《幾何原本》 (Christopher Clavius 版本)只有前六卷而已。 至於與現在通行的圓面積公式一致的公式, 似乎首先出現在十二世紀著名翻譯家 Gerard of Cremona 的拉丁文譯作 "Verba Filiorum" 上。 這本書的原文是阿拉伯文, 是九世紀阿拉伯著名數學家 Banu Musa 的作品; 在其中,Banu Musa 就使用了這個公式, 而且還指出圓周率乘上直徑會得到圓周。

1.錢寶珠,《九章算術點校》,台北九章出版社,1984。
2.M.Clagett,〈Archimedes〉,刊《Dictionary of Scietific Biography》, New York: Charles Scribner's Sons, 1970。
3.T.L.Heath,《The Works of Archimedes》, New York: Dover Publications, Inc., 1950。
4.洪萬生,《中國π的一頁滄桑》, 台北自然科學文化事業公司,1981。
5.洪萬生,《從李約瑟出發》,台北九章出版社,1985。
6.M. Kline, 《數學史》上冊,台北九章出版社,1979。
7.Lam Lay Yang(藍麗容),《A Critical Study of the Yang Hui Suan Fa》(《楊輝算法》), Singapore Univ. Press, 1977。

   

上頁 12 已在最後一頁

回頁首
 
(若有指正、疑問……,可以在此 留言寫信 給我們。)
EpisteMath

EpisteMath (c) 2000 中央研究院數學所、台大數學系
各網頁文章內容之著作權為原著作人所有


編輯:康明軒 / 繪圖:張琇惠 最後修改日期:4/26/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