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頁 12345678 次頁

從單表到雙表——重差術的方法論研究 (第 3 頁)

李國偉

 


首頁 | 搜尋

.原載於《中國科技史論文集》,聯經,台北,1995,pp.85-105
.作者任職於中央研究院數學研究所

註釋
對外搜尋關鍵字
 
單表的方法論基礎

單表度日的方法是所謂「蓋天」宇宙論建立天體數據的重要工具,記載本法的主要文獻是《周髀算經》,其中陳子對榮方說:

「夏至南萬六千里,冬至南十三萬五千里,日中立竿無影。此一者天道之數。周髀長八尺,夏至之日晷一尺六寸。髀者,股也。正晷者,勾也。正南千里,勾一尺五寸。正北千里,勾一尺七寸。日益南,晷益長。候勾六尺,即取竹,空徑一寸,長八尺,捕影而視之,空正掩日,而日應空,由此觀之,率八十寸而得徑一寸。故以勾為首,以髀為股。從髀至日下六萬里而髀無影。從此以上至日,則八萬里。若求邪至日者,以日下為勾,日高為股。勾股各自乘,并而開方除之,得邪至日,從髀所邪至日所十萬里。以率率之,八十里得徑一里。十萬里得徑千二百五十里。故曰,日徑千二百五十里。」

單表度日計算結果的正確性,從方法論的角度看來至少建立在兩類基本假設上,一類是幾何學的假設,另一類是非幾何學的假設。

我們先從非幾何學的假設說起,又可分別出兩項:

1、水平大地假設:雖然大地表面顯然是有高山陵谷種種崎嶇不平,但經過理想化後,可以假設有一個共同的基準水平面。這個面是沒有曲率的,並且也是測量標竿豎立處的地平面。 《周髀算經》卷上商高有「笠以寫天」的說法,是明白指出天有曲率,而對地的曲率卻無類似的聲明。以古代人的知識水平來看,假設大地是水平的不僅自然,也確實可簡化計算。但是《周髀算經》卷下所記述的宇宙模型變成了「天象蓋笠,地法覆槃」,並且極下地面高於四旁地面六萬里。從極下到四旁沿一個固定方向的地面,即使理想化成一條直線,單表度日的運用法仍然會產生困難。

豎立標竿時基本上是利用準繩以求表與地面絕對垂直,如果地面相對於某個理想的絕對水平面是有傾斜度的,由圖三可知單表度日求出的日下是 T 點而不是「真正」的日下 R 點。這種因模型改變而帶來的困難,似乎到唐朝李淳風時才真正考慮到。我們在後面會討論他的觀點。



圖三

2、寸影千里假設:地面南北相距千里,則同時間兩個八尺表的日影長短差一寸。

這個假設從何而來已難考查,但是張衡〈靈憲〉云:「懸天之晷,薄地之儀,皆移千里而差一寸。」鄭玄注《周禮》云:「凡日影於地,千里而差一寸。」可說到東漢時,寸影千里的想法已經相當為人所接受了,不過我們不相信這是經由實測獲得的信心。以當時的技術水平,要同時測量南北相差千里的表影,也幾乎是做不到的。所以這個假設是相當理想化的假設,只不過若與水平大地假設相比,則其經驗性較高,由實測來判定真偽也比較可能。

在幾何學的假設方面,單表度日的基礎是建立在下述原則之上。

不失本率原則:相似勾股形(即直角三角形)對應邊成比例。

一般都認為此項原則的運用,在《周髀算經》商高所謂「偃矩以望高,覆矩以測深,臥矩以知遠」之中已經展現。我們相信在《周髀算經》思想逐漸形成的時代,對於外貌近似的勾股形之間,一定意識到對應邊必有某種關聯。然而是不是絕對正確的比例關係,似乎還應仔細檢查一下。西漢時代《淮南子》論及「若使景與表相等,則高與遠等也。」還是一種特殊勾股形(等腰直角三角形)的對應關係。當然我們不能由此立刻推斷當時不知道一般勾股形的不失本率性質。但從方法論的觀點看來,這似乎是由特殊通往一般的片斷軌跡。



圖四

我們再檢查陳子對榮方說的那段話,當八尺表的影長六尺時,「從髀至日下六萬里而髀無影。從此以上至日,則八萬里。」請注意這裡的「此」很明顯的是指「日下」,那麼由圖四中可看出,被認為成比例的勾股形是 $\triangle ABC$$\triangle STB$ ,其實真正成比例的是 $\triangle ABC$$\triangle SRA$ 。當然 RT 只有八尺,而 SR 有八萬里,在誤差允許的範圍中可以把 SR 看成與 ST 等長。但是《周髀算經》的思想體系中,沒有明確說明這種近似計算法。它所討論的基本上是在反映幾何量相關的幾何性質。因此這一點文句上的小缺陷,也許顯示對不失本率原則的認識尚未達到絕對的圓滿。趙爽〈日高圖〉注中說:「今言八萬里者,從表以上復加之」。六世紀的甄鸞在注文中也指明「得從表端上至日八萬里也」。「端」宇一出,道理就正確了。

從方法論的角度來看,因為中國古典數學對於平行及一般角度性質的探討幾乎全無,所以兩個分離開的相似直角三角形,其對應邊的比例關係嚴格講是超出了「單表度日」的體系。在這個體系中正確認識到的不失本率原則,應該重述如下:

不失本率原則:在圖一的構形中, AB / ST = BC / TC = AC / SC

這種敘述法就只用比例的關係,而不需要「相似」這個觀念。同時兩個如此構形合併就成為圖五的情形,而自然導出劉徽注《九章算術》〈勾股〉第十五題中所謂「冪圖方在勾中,則方之兩廉各自成小勾股,而其相與之勢不失本率也。」



圖五

   

上頁 12345678 次頁

回頁首
 
(若有指正、疑問……,可以在此 留言寫信 給我們。)
EpisteMath

EpisteMath (c) 2000 中央研究院數學所、台大數學系
各網頁文章內容之著作權為原著作人所有


編輯:李文威 最後修改日期:3/27/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