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孝和
|
關孝和(Seki Takakazu,約1642∼1708年),日本數學家,和算時期承先啟後的大家,發展筆算代數、行列式,創立追求圓周率的新方法,並得到球體積公式。
日本從大化革新開始,先後派遣隋使,遣唐使及留學生到中國,曆算之學也隨著諸種文物輸往日本。這期間中國的主要算書日本都有,但是數學並沒有相應的水準。
十六世紀末,豐臣秀吉征韓,中國文物第二次大量輸往日本,其中包括了《算學啟蒙》及《算法統宗》這兩本算書,受其影響,日本發展了獨具風格的和算,直到明治維新之後,才因與西方接觸而有改變。
日本人自己的第一本數學著作《割算術》(1622年),就像《算法統宗》,主要也是介紹珠算的。另一本受《算法統宗》影響的《塵劫記》,其1641年版的特色是附有徵答問題。這種問題稱為「遺題」,解了「遺題」,再提新的問題,就稱為「遺題繼承」。遺題繼承在和算中逐漸形成風尚,也使和算逐漸超越實用的領域,而邁向高深數學的研究。
中國的天元術原本是利用算籌立方程式,解方程式的。日人將其解讀,由澤口一之寫成《古今算法記》(1671年)。 關孝和發揮遺題繼承的精神,著成了《發微算法》一書,將天元術的內容,利用省略符號,表成筆算式的代數。 大致說來,關孝和的代數就是多項式及其方程式的推演與計算,只不過用的是甲、乙、丙等與現代截然不同的符號。 代數筆算化是和算的重大成就之一,也標示著和算從中國數學脫胎而自主的一個里程碑。
關孝和原為內山氏(在今群馬縣與長野縣之交)之後,但過繼關家為養子。為江戶德川幕府直屬之士。
除了發展筆算代數外,關孝和還為了解三個聯立的二次方程式,而創造了三階行列式,並推廣到四、五階。 此外,他也發展了求得「方垛」kp之和 方法。
和算另一大成就是有關圓與球的研究,也就是和算後期所稱為「圓理」。
和算求圓周率的方法和Archimedes的一樣。從直徑為1的圓內接正四邊形開始, 利用公式 逐次計算內接正m邊形的一邊長am。 設內接正2n邊形的總長是 sn(=2na2n)。和算家曾算到s17, 實際計算得到圓周率9位正確的小數,然而他們不知道正確到什麼程度,而取π值為3.1415。
到了關孝和,圓周率的求法有了革命性的改變。由 s2,s3,…,s17,
他計算兩和之差 d3=s3-s2,d4=s4-s3,…,
d17=s17-s16,及這些差的兩兩之比
,
, …,
。
他發現這些比值逐漸變小,但幾乎都相等。因此為了求得π的近似值,
而假定
以下的比值都相等。如此,
則
可寫成為等比級數之和,
而得
使圓周率增加到 11 位,可惜關孝和也無法確定如此之準確度。 關孝和的大弟子建部賢弘(Takebe Katahiro,1664∼1739年)做進一步的研究,一樣只算到 s17, 卻可得 π 的小數到 40 位,但他一樣無法確定其準確度。建部賢弘還得到冪級數的展開,把和算帶往微積分的途徑。然而可惜的是,誤差估計,或推而廣之,一般証明的觀念與能力的欠缺,卻是整個和算圓理中最弱的一環,因此和算終究未能進入微積分的殿堂。 (關孝和的球體積公式是猜到的,而不是理論推得的!) (節錄自科學月刊第十八卷第二、第三期的文章《和算──日本的傳統數學》。)
|
對外搜尋關鍵字: .關孝和 .圓周率 .Archimedes .微積分 .誤差估計 |
(撰稿:曹亮吉/台大數學系) |
參閱: |
EpisteMath (c) 2000 中央研究院數學所、台大數學系 各網頁文章內容之著作權為原著作人所有 |
編輯:李渭天 | 最後修改日期:6/7/20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