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程式求解問題 (註釋)

康明昌

 
註釋

...1
這本書的名字叫《Hisáb al-Jabr wál-Muqàbalah》,其中 al-Jabr 是「移項」的意思,wál-Muqàbalah 是「消去(同類項)」的意思。因此這本書叫做《移項與消去的科學》。後來 wál-Muqàbalah 逐漸被遺忘,而 al-Jabr 卻變成了 Algebra,這就是拉丁文的 algebra(代數)。
...2
請注意這兩個三次方根的取法,我們要求取這兩個三次方根,使其乘積為 $-\frac{q}{3}$
...3
三次方程式的根的公式是威尼斯的數學教授 Tartaglia(意為「口吃者」,原名 Niccolo Fontanna,1500∼1557年)發現的。他告訴米蘭大學的醫學教授 Girolamo Cardano(1501∼1576年)。Cardano 在1542年出版《大術》(Ars Magna),公開了 Tartaglia 的方法,並且聲明這是 Tartaglia 發現的,後世卻稱為 Cardano 公式。Lodovico Ferrari(1522∼1565年)是 Cardano 的學生。
...4
請參考本文第三節
...5
有些作者不區分「預解形」與 「預解式」,統稱為 resolvent。我們為了說明方便,特加以區分。
...6
請注意,在定義 t1 時,我們把 $\frac{x^{11}-1}{x-1}=0$ 的十個根作如下的排列。 $\zeta,\zeta^2,\zeta^8,\zeta^5,\zeta^{10}$ $,\zeta^9,\zeta^7,\zeta^3,\zeta^6$。 原因是 2 是 (Z/11Z) x 的素根 (primitive root)。在任意質數 p 時,我們也可取 (Z/pZ) x 的素根,然後定義 t1,t2,…,tp-1。如果具備近世代數的知識,可以證明 $\mathbf{Q}(\zeta_p)$$\mathbf{Q}(\zeta_{p-1})$ 是線性分離 (linearly disjoint)。由此可證明

\begin{displaymath}
t_1^p,t_2^p, \cdots, (t_{p-1})^p, t_2 \cdot t_1^{p-2},
t_3\cdot t_1^{p-3}, \cdots, t_{p-1}\cdot t_1
\end{displaymath}

都是 $\mathbf{Q}(\zeta_{p-1})$ 的元素(利用 Galois 群的作用)。讀者如果學過 Galois 理論,不妨證明 xp-1=0 對於有理數體的 Galois 群是 (Z/pZ) x ,因此方程式 $\zeta^p-1=0$ 有根式解。
...7
讀者如果不十分瞭解這句話,請接受一件事實: $\mathbf{Q}(x_1,\cdots,x_n)$ 可以看做複數體的子體,就可以順利的看完本文。有關體與超越數,請參考:古希臘幾何三大問題,第2節與第4節。
...8
用這種方式介紹排列 $\sigma = \pmatrix{
1 & 2 & 3 \cr
2 & 3 & 1 \cr
}
$ 之後,我們就把 σ 看成 1,2,3 的排列,而不再強調 σ 是 $\alpha_1$,$\alpha_2$,$\alpha_3$ 的排列。如果 $\alpha_1$,$\alpha_2$,$\alpha_3$ 是相異三個數,那麼 1,2,3 排列與 $\alpha_1$,$\alpha_2$,$\alpha_3$ 的排列並沒有什麼區別。如果 $\alpha_1 = \alpha_2$,強調 σ 是 $\alpha_1$,$\alpha_2$,$\alpha_3$ 的排列,在說明排列 σ 時,就不免有些困擾。如果從開始就假設方程式 x3+qx-r=0 是不可約,則 $\alpha_1$,$\alpha_2$,$\alpha_3$ 自然是相異的。
...9
G 是不可交換群,如果 $\sigma \cdot \tau =\tau \cdot \sigma$G 之內並不恆成立。
...10
E.T. Bell 的書,《Men of Mathematics》,把 Galois 描寫得像傳奇小說中的英雄。參考資料4.與5.對此有非常權威性的考證。Bell 這本書寫得通俗有趣, 但是充滿不少錯誤和偏見。
...11
根據參考資料[5],Taton 推測,Cauchy 可能認為這篇論文有資格競爭數學大獎,因此他沒有在科學院下個會期宣讀它,並且勸 Galois 把它加以改寫,好投到科學院應徵。
...12
即使這樣的替 Poisson 設身處境的辯護,難道當時巴黎科學院找不到一個人能夠看懂這篇論文嗎?事實上,巴黎科學院似乎沒有能力賞識真正有才能的數學家。在 Galois 之前,Abel 也被科學院忽略過。當時巴黎科學院的院士們的研究態度,Abel 曾經這樣描述:「每個人只關心自己的問題,毫不留意別人的研究成果。大家只想講,卻沒有人願意聽。」像射影幾何的開山祖師 V. Poncelet 在當時(復辟時期)也無法出頭。
...13
請參考,古希臘幾何三大問題,第5.4.節。
...14
這是法國數學家 Francois Viéte(1540∼1603)發現的。
...15
習題,請讀者利用 Lagrange 內插公式或部分分式分解,證明以下的 Euler 公式。 若 a1,a2,…,an 是相異 n 個數,則

\begin{displaymath}
\sum_{i=1}^{n}\frac{a_i^m}{\prod_{i=1}(a_i-a_j)}
=\left\{
\b...
...2}\fontseries{m}\selectfont \char 74}}m=n-1
\end{array}\right.
\end{displaymath}

...16
G.W. Leibniz 在1693年定義行列式,E. Bezout 在1764年建立線性聯立方程式的理論。十八世紀的數學家,如 G. Cramer、L. Euler、P.S. Laplace,已經會運用行列式。但是許多行列式的基本定理都是 A.L. Cauchy 做出來的。然而,最早使用行列式的(1683年),卻是日本數學家關孝和(Seki Takakazu, 1642?∼1708)。關孝和除了發現行列式之外,他還發現連分數、某些 Diophantus 方程式的解、求極大極小值、多項式的微分與判別式、Newton 近似根求法、Bernoulli 數、Pappus-Guldin 定理。
...17
Ferdinand Francois Désiré Budan de Boislaurent(生卒年不詳,約活動於1800∼1853)是法國的一個醫生。數學只是他的業餘興趣。據近代的數學史家 Judith V. Grabiner 指出,以一個業餘數學家 Budan 仍然能夠發現一個正確的定理,顯示在十九世紀初期,沒有受過科班訓練的業餘數學家還能對數學研究有所貢獻;可是這種情形很快就改觀了,職業數學家幾乎獨占所有的數學研究的成果,並且,除了二十世紀印度的天才數學家 Srinivasa Ramanujan(1887∼1920)之外,沒有受過正統訓練的人也很難證明一個好定理。
...18
以上證明的書寫形式曾參考黃敏晃等人編著的「高中數學教本」第六冊(數理出版公司)。
...19
R(f,g)xf,f,x2g,xg,g 的係數行列式。若 R(f0xA141g)=0,則這些「列向量」是線性相依,故存在不全為零的係數 B0,B1,A0,A1,A2,滿足 B0 xf+B1f+A0x2g+A1xg+A2g=0,故 (B0 x + B1)f = -(A0 x2 + A1 x + A2)g。如果 $\deg{} f=3$$\deg{} g=2$,則 fg 不可能互質。
...20
為了讀者的方便,以下是幾個關鍵性的歷史年代:靖康之難1127年,金朝於1115∼1234年在中國北方立國,忽必烈即位1260年,蒙古兵攻陷臨安1276年。
...21
清朝李銳曾討論正負根的數目。
   


最後修改時間: 4/26/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