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註1
- 《九章算術》的成書年代推斷是在公元前一世紀,請參見李繼閔:東方數學典籍《九章算術》及其劉徽注研究,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19頁。
- ...註2
- 郭書春:《九章算術》匯校本,遼寧教育出版社,1990年,258頁∼259頁。以下簡稱本書為匯校本。
- ...註3
- 據推斷劉徽的出生不會晚於公元245年,請參見郭書春:古代數學泰斗劉徽,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1992年,363頁。
- ...註4
- 李繼閔註1引書,112頁。
- ...註5
- 兩個量如果可以找到一個公共的單位來度量,使得每一個量都是那個單位的整倍數,則稱兩量是可公度量的 (commensurable) 。如果這種單位不存在,則稱兩量是不可公度量的 (incommensurable) 。固然從不可公度量最後發展出「無理數」的觀念,但是在希臘人的思想體系中,是沒有無理數這種「數」的。希臘人所謂的「數」 (arithmos) ,永遠是指異於1的正整數,不要說沒有「無理數」,連「有理數」也未曾接納。雖然像阿基米德這樣傑出的數學家,運用「比」 (logos) 跟運用有理數一樣純熟,但是「比」從來沒有被當成「數」。相關的歷史請參考W. R. Knorr, 《The Evolution of the Euclidean Elements: A Study of the Theory of Incommensurable Magnitudes and Its Significance for Early Greek Geometry》, Reidel, Dordrecht, 1975及Árpád Szabó,《The Beginnings of Greek Mathematics》, D. Reidel, Dordrecht, 1978.
- ...註6
- 有關數的概念的演化史,請參考J. N. Crossley, 《The Emergence of Number》, World Scientific, Singapore, 1987.
- ...註7
- 匯校本,424頁。
- ...註8
- Theon of Alexandria (c. 350) 在講解求平方根的方法時,也稱此根為「方之邊」,這是西方「以面命之」的類似例子。請參見W. R. Knorr註5引書,19頁,註22。
- ...註9
- 匯校本,265頁。
- ...註10
- 例如清代李潢:《九章算術》細草圖說,或請參見沈康身:中算導論,上海教育出版社,1986年,180頁。
- ...註11
- 匯校本,184頁及235頁。
- ...註12
- 匯校本,l86頁。
- ...註13
- 郭書春在註3引書248頁也表示了類似的意見,他說:「劉徽求微數的思想可能受到他自己的無窮小分割思想的影響。但是,劉徽聲明:『雖有所棄之數,不足言之也』,說明這不是一個無限的過程,事實上也作不到,因此仍是一個近似計算。」
- ...註14
- 匯校本,191頁∼194頁。
- ...註15
- 錢寶琮:《九章算術》及其劉徽注與哲學思想的關係,收於《錢寶琮科學史論文選集》,科學出版社,1983年,在606頁上也說:「但他沒有說明開不盡的平方根與它的近似值有所區別,無理數與有理數有不同的範疇。」
- ...註16
- D. E. Smith, 《History of Mathematics》, Ginn, New York, 1925, Vol. II, p.208.
- ...註17
- Aristotle, Metaphysics, 985b-986a.
- ...註18
- 在線段 AB 中找一點 C,使得 AB 與 AC 的比值等於 AC 與 CB 的比值,則說 C 把 AB 線段分成中末比 (extreme and mean ratio)。
- ...註19
- 如果有 A、B 兩量,而且 B 大於 A,則從 B 中盡量減去 A 的整倍數,若有剩餘 C,再從 A 中盡量減去 C 的整倍數,如此反覆來回相減的方法,古希臘便稱為 anthyphairesis。為了與中國古代的「更相減損」以及現代數學的「輾轉相除」區別,暫譯為「輾轉相減」。請參考D. H. Fowler, 《The Mathematics of Plato's Academy: A New Reconstruc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Oxford, 1990, Chapter 2.
- ...註20
- Aristotle, Prior Analytics I.23, 41a.
- ...註21
- 從《周髀算經》中理解出勾股定理的證明,請參考李國偉:論《周髀算經》「商高曰數之法出於圓方」章,收於第二屆科學史研討會彙刊,中央研究院科學史委員會,1991年,227頁∼234頁。
- ...註22
- 請參考W. R. Knorr註5引書,第七章,第二節。
- ...註23
- 請參見J. N. Crossley註6引書,l31頁。
- ...註24
- 匯校本,187頁。
- ...註25
- 匯校本,214頁。
- ...註26
- 郭書春註3引書,146頁。
- ...註27
- 匯校本,l91頁。
- ...註28
- 請參考郭書春註3引書,第四章。
- ...註29
- 匯校本,426頁。
- ...註30
- 請參考李繼閔註1引書,第五章,第二節。
- ...註31
- 在開立方的部分,開之不盡連「以面命之」也沒提。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