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比利時數學家 Verhulst 在 1840 年修正了馬爾薩斯前節的人口模型,他認為
「人口之成長不能超過由其地域環境所決定之某最大容量 M。」
他提出下面的模型──通稱為 Logistic 模型。
這方程的意思是, 在人口相對少時, 基本上馬氏的模型是對的, 但當人口相當
多時, 人口成長率便會趨緩, 而且越靠近人口上限 M 時, 成長率越小.
觀察此方程式, 一方面,
注意到由題意知, 0<P(t)< M. 另一方面,
由上兩式得
再化簡得
若假設初始條件 P(t0)=P0, 0 < P0 < M,則
我們注意到此圖形有一明顯的反曲點, 其時人口變化率達到最大(why?),
爾後開始趨緩。想求反曲點的位置,有一個簡單的方法如下,由於
因為 P''(t)=0 與 0 < P(t)< M,則反曲點應發生在
時,
因此當人口到達天然界限 M 的一半時,人口增加速率最大。
注意. P(t)=0, P(t)=M 都是原方程的解。
- 例.
- 由於美國從 1790 年起有較完整的人口普查資料, Verhulst 採用從
1790─1840年的六個資料, 用 Logistic 模型作出 1940 年美國人口數的世紀
預測。其誤差在1%內!
年 |
萬人 |
1790 |
392.9 |
1800 |
530.8 |
1810 |
724.0 |
1820 |
963.8 |
1830 |
1286.6 |
1840 |
1706.9 |
圖中縱軸單位為百萬人,紅方格為實際資料,藍虛線為下面習題預測之曲線。
- 習題
- (1) 由於前面三個資料變化較小,用它們來作預測容易產生較大誤差。請利用 t0-10=1820, t0=1830, t0+10=1840 年的資料決定 M,再進而決定 λ。
(Ans.
萬人,
(1/年×萬人))。
- (2) 由上面得到
對照此公式與右上圖邊之實際資料。
- (3) 但是 1 億 8351 萬人的上限,在今日早已打破了,可能的解釋是什麼?
Logistic 模型只是以有上限為前提, 來導引出方程式. 它完全沒有碰觸
到人口如何可能趨近於某定值的問題, 想想看瀕臨人口上限時, 人類社會要付
出什麼代價?
- 習題
- 台灣人口在 1970 年為 1819 萬人, 1977 年為 1995 萬
人, 1984 年為 2136 萬人。請利用這三筆資料, 構作一 Logistic
模型。
- (1) 試估計 1997 年的人口數, 並與 1997 年 6 月底之真實
人口數 2160 萬人做比較。
- (2) 已知台灣面積約 36182 平方公里, 說明依此人口模型, 台灣
人口密度不可能超過 700 人/平方公里 (現約 600 人/平方公里)。
(Ans.(1) 2315 萬人.)
- 習題
- (另一種人口模型-Coalition model) 1960 年 Foerster 提出一新的人口模型如下:
試解出此微分方程?(此模型的意思是
,隨著人口增加,科技發達會有更多人口出生。)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