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Volterra 在1926年提出了以下關於「獵食者」與「獵物」(Predator-Prey) 雙物種的生態學模型,企圖解釋亞德里亞海某些魚類數量的起伏現象。
假設在某一封閉的生態環境內,獵食者 P 以獵物 Q 為食物,而獵物 Q 則以此系統近乎無窮無盡的某種生物為食物(例如狼吃野兔,野兔吃草)。令 P(t) 為物種 P 在時間 t 的數量,Q(t) 為 Q 之數量,則 Lotka-Volterra 模型為
- (1)
- 假設 P(t)=0, 獵食者不存在, 則獵物因無天敵,
乃呈指數成長: Q'(t)=aQ(t)。
- (2)
- 假設 Q(t)=0, 因為獵食者 P 僅以 Q 為食,
則 P 總數呈指數下降: P'(t)=-cP(t)。
- (3)
- P(t)Q(t) 項表示 P 與 Q 之相互作用。
與 Logistic 模型一樣, 它基本上表示物種 P 與 Q
相遇的機率, 而係數的正負反映 P 獵食 Q 的後果。
- (4)
- 定性分析: 因為
- (i) 如果
,則 P'(t)=0,即 P(t) 也是常數,但是若
,則 (不可能),所以
是一解, 稱為此 Lotka-Volterra 模型的平衡解。這表示獵食者與獵物
的數目保持不變, 但是由於捕獵的行為持續發生, 因此這是一個動態的平衡點。
- (ii) 設不是(i)的情況。
當
時, Q(t) 遞增;
時,
Q(t) 遞減, 當Q(t0) 是極值時,
。
由假設此時
,
又
所以若 Q(t0) 是極值, 則
文字解釋:當獵食者少於其平衡點 時, 獵物會增加;
反之當獵食者多於其平衡點 時, 獵物會減少,
當獵食者由少趨多地通過平衡點 時,
獵物會達到其數目之極大值 (此值>獵物之平衡點
); 反之, 當獵食者由多趨少地通過平衡點
的, 獵物數量達到極小值 ()。
- 4.15習題
- 模仿(ii) 討論獵食者 P(t) 何時會遞增, 何時會遞減,
在怎樣的情況會達到怎樣的極值?
例. 設某水草豐美的島上, 只有狼 (P) 與兔 (Q)
兩種動物, 狼依賴捕食兔子維生, 而兔子則靠吃草維生。
假設狼兔「人口」滿足 Lotka-Volterra 模型:
由歐拉法可作圖如下, 其中綠線為兔, 紅線為狼, 我們試看
看不同的初始值:
左:
Q(0)=110,P(0)=25;右:
Q(0)=15,P(0)=15
|
左:
Q(0)=60,P(0)=60;右:
Q(0)=70, P(0)=40
|
注意到平衡解為狼 P=20, 兔 Q=100 (即圖中的水平線)。讀者可以利用這些圖形, 檢驗前述之定性分析, 另外我們又多注意到一些現象。
- (1) P(t), Q(t) 總是在各物種的平衡點的上下起伏著,
但是永遠不會 =0 (滅種!)。
- (2) 某些起始值決定的解, 擺盪的幅度很大, 但是有些擺盪的幅度很小。
- (3) P(t), Q(t) 看起來好像有週期性。
現在我們用相平面曲線法來了解一下這個問題, 希望能解釋上面的現象。
由相平面曲線法
再用分離變數法得,
其解曲線圖形如右 (前面四個圖例之起始點以 * 標於圖中)。我們發現:
- (1) 眾解曲線的中心點就是平衡點 (20,100), 這點是不「動」的,
也就是不隨時間的變動而變化。
- (2) 曲線的確是封閉的曲線, 也就是說 P(t), Q(t) 應該是週期
函數(証明在附錄)。
- (3) 當起始點靠近平衡點時, 通過它的曲線, 擺盪的幅度較小 (比較小圈),
而遠離平衡點的起始點所決定之曲線, 擺盪的幅度較大。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