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衰變與考古斷代

翁秉仁

 



首頁 | 搜尋

.作者任教於台大數學系
.本文節錄改寫自作者《微積分講義》

註釋

 


放射衰變

由實驗得知,放射性元素衰變的速率與其總量呈正比,令 M(t) 為時間 t 之總量,M0t=t0 時之總含量,則

\begin{displaymath}\left\{ \begin{array}{l}
M'(t) =-\kappa M(t), \quad\kappa >0 \\
M(t_0) = M_0
\end{array} \right. \end{displaymath}

作與前節類似的計算,可得

\begin{displaymath}M(t)=M_0  e^{-\kappa(t-t_0)}\end{displaymath}



習題: 一放射性物質衰變到僅剩一半時,所需的時間,稱為該物質的半衰期

(1) 已知碳14的半衰期為5700年,求 κ?

(2) 鈷60之衰變常數為 0.13(1/年),求半衰期?

Ans. (1) $\kappa\approx 1.22 \times 10^{-4}$(1/年); (2) 5.3年。

   
 
碳14斷代法

大氣中放射性的碳14二氧化碳與正常二氧化碳之比率近於定值。因此經由呼吸作用動植物體內也含有相同比率的放射性碳。但動植物死亡後,體內碳14不再獲得補充,因此隨著放射衰變,碳14的比率乃依前述衰變法則降低。利用這個方法,我們可以檢測考古遺址中發現的獸骨、木炭、貝殼、炭化種子的碳14含量,以斷定遺址存在的時間。遺址時間的測定,在考古人類學上有基本的重要性,藉以排比不同遺址間之先後,判別文化之傳承或相互影響。在碳14斷代法發明前,考古學家只能藉由間接的方法(某些器物的使用,陶器取樣類型之近似與複雜度等)來判斷。因此碳14斷代法的問世,是人類對史前史研究的一柄利器。

例.(台灣大坌(ㄅㄣˋ)坑文化)

台灣大坌坑文化考掘出土之碳素標本(約1960年出土), 其碳14含量範圍相對於正常大氣含量,均在 43% 到 60% 之間。 由前面習題知 $\kappa \approx 0.000122$

\begin{displaymath}
43\% = \frac{43}{100} = M(1960)/M_0 = e^{-\kappa (1960-t_0)}
  \Rightarrow   t_0 \approx -4980
\end{displaymath}

同理由 60% 可得到 $t_0 \approx -2240$

因此大坌坑文化年代約在西元前2000年至5000年間,與仰韶文化約屬同期,為新石器時代早期之文化。一些學者相信,大坌坑文化為太平洋南島語族的起源,而台灣現存之原住民(高山九族與平埔族)便屬南島一系。

習題
在非洲挖掘出人頭蓋骨,其碳14含量相對於正常含量為 $\frac{9}{100}$,請估計其年齡?(Ans.約兩萬年前)

   
 
地質年代或古生物學年代之測定

對動輒上億年(地球年齡約45億年)的地質年代,利用半衰期僅5700年的碳14斷代是不可能的事情(why?)。幸好在礦石中,有其他的放射性物質可以利用:例如鈾238會衰變為鉛206,其半衰期為45億年;雲母或長石中的鉀40會衰變為氬40,其半衰期為13億年等。

習題
在蒙古發現翼手龍之化石,設同地質層中之長石內,鉀與氬之比例為 92:8,請由此估算其年代。 (Ans. 約一億5640萬年前,時當侏羅紀後期。)

習題
  1. (1) 在美國出土之三葉蟲化石,其伴隨之鈾礦中,其鈾238與鉛206的比例為 93:7,請估算其年代。
  2. (2) 又在同礦中發現放射性鈾235,與其衰變穩定態鉛207比例為 63:37。試求其半衰期。 (Ans.(1) 約 4 億7000萬年前,時當奧陶紀;(2) 約7.1億年。)

   

回頁首

(若有指正、疑問……,可以在此 留言寫信 給我們。)

EpisteMath

EpisteMath (c) 2000 中央研究院數學所、台大數學系
各網頁文章內容之著作權為原著作人所有


最後修改日期:9/3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