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在第一頁 1234567 次頁

 



首頁 | 搜尋

.原載於數學月刊第二十七卷第七期
.作者當時任教於台灣師範大學數學所
 

數學史與代數學習

洪萬生

 
 

個體成長重演種系歷史,但過程濃縮;這是數學史被認為可以關聯到數學教學的立論基礎──「重演說」。正因為兒童心智成長與數學概念的歷史發展似乎存在了平行關係,所以,一旦教師擁有了數學史的素養,那麼,在他(她)的數學教學中,尤其是面對學生的學習困擾時,應該可以發揮更大的包容才是。


數學史、皮亞傑與孔恩

在數學史家這一邊,兒童學習數學的個別經驗,往往提供了極珍貴的角度,幫助他們觀照數學知識成長的曲折與艱辛! 即使對皮亞傑 (J. Piaget) 而言,憑藉兒童,「我們有了最好的機會研究邏輯、數學和物理知識等等的發展。」因為,他也相信「知識在邏輯、理性的組織上所取得的進展,與其對應的心理發展過程,具有一種平行性」。

另一方面,皮亞傑的「兒童」也給了科學史家極深刻的啟發。科學史家孔恩 (T. Kuhn) 應邀為一群兒童心理學家演講因果概念發展時,坦承他所以懂得向過去科學家發問恰當的歷史問題,全是拜皮亞傑對兒童的研究所賜。此外,他還追憶他與科學史大師 A. Koyré 初次會面的一段難忘對話:

我興緻勃勃地對他 (Koyré) 說,正是皮亞傑的兒童教我如何了解亞里斯多德的物理學。他竟然回答,是亞里斯多德物理學教導他去了解皮亞傑的兒童。無論如何,他的回答總是確證了我所喜愛的皮亞傑所歸納的看法,那就是:皮亞傑兒童對我們科學史研究極為重要。

事實上,孔恩的期待並未落空,因為科學史實與科學教學的研究實例,的確可以相互啟發。譬如 M. Sequeira 和 L. Leite 曾在1987∼1989年間,對葡萄牙的中學生、大學生(非主修科學)學習「力和運動」、「自由落體」和「牛頓運動定律」等單元的成就進行分析,結果他們發現學生對這些理論的看法,雖然不盡相同於科學史上亞里斯多德、Averroes、Albert de Saxe(十三世紀)、Jean Buridan(十四世紀)等人的研究成果,但有些概念卻頗為類似,因此我們可以確信:正如皮亞傑所論證的,個體知識的心理起源 (psychogenesis) 與科學史之間,的確存在了有意義的關聯。

以皮亞傑的理論為架構,我們當然也可以關聯數學史與數學教育研究,譬如楊淑芬的碩士論文〈從皮亞傑的認識論談數學史與數學教育的關聯〉,就整理了頗多可供進一步研究的題材。此外,墨西哥的數學教育家 L.E. Moreno、A.G. Waldegg 也以皮亞傑理論為依據,發現數學系大一、二學生對「無限」的了解僅止於 B. Bolzano 的階段,亦即他們只能知道一個集合是無限的,而無法像 G. Cantor 一樣,比較兩個無限集合的大小!從集合論的歷史來看,Bolzano 到 Cantor 當然是一個關鍵,因為人類有史以來首次可以用實無限 (actual infinity) 來思考,可以成功地區別無限的等級,正是 Cantor 的不朽貢獻!

不過,本文只想從一位國一學生的一則生活札記談起,為了凸顯它的趣味與意義,我們不免添加了一些數學史實做為佐料。儘管如此,仍願讀者萬勿以「談助」視之。

 
對外搜尋關鍵字:
皮亞傑
孔恩
Bolzano
無限
Cantor
天元術
李冶
劉益
賈憲
秦九韶
卡當諾
al-Khwarizmi
Vieta

已在第一頁 1234567 次頁

回頁首
 
(若有指正、疑問……,可以在此 留言寫信 給我們。)
EpisteMath

EpisteMath (c) 2000 中央研究院數學所、台大數學系
各網頁文章內容之著作權為原著作人所有


編輯:楊佳芳 / 校對:楊佳芳 / 繪圖:簡立欣 最後修改日期:2/17/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