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在第一頁 123456 次頁

 


首頁 | 搜尋

.原載於科學月刊第十六卷第二期
.作者當時任職於中央研究院數學所

註釋
 

初探「重差」的內在理路

李國偉

 
 


引言

由直觀上顯而易見的定義及不證自明的公設出發,歐幾里德的《幾何原本》以嚴謹的論理方式,組織起當幾何學的知識。在世界數學史上,這是一個影響最深遠的典範。 公設方法到羅素與懷海德的《Principia Mathematica》(1910∼1913年)已達極至,他們嘗試從最簡單的邏輯原則推導出數學知識的全體。雖然葛德(K. Gödel)、科恩(P.J. Cohen)等人的結果,已經徹底暴露了公設方法的內在局限。且在實用上,絕大部分當代的數學並不在嚴密的形式系統中進行。但是公設方法成為隱藏在數學知識背後的骨架,卻已經是多數數學家所接受的觀點。

以公設方法的尺度來衡量中國古典的數學作品,所得的評價自然大打折扣。 三上義夫在《中國算學之特色》中認為中國古代數學思想最大的弱點,便在於缺乏嚴格的證明, 這是與中國未能發展形式邏輯系統,以及過分偏重聯想性與有機性思想方式有關。 李約瑟在徵引三上義夫的觀點時,也沒有提出異議 註1 。 而籔內清更說:「一言以蔽之,中國的數學源自於計算技術,而始終還是計算技術。」 註2 雖然中國古典數學有領先世界的個別成就,但作為一套知識的體系來看,只能讓人歸屬為經驗型,幾乎已成公論。

考核古典數學成就,其實應做兩種層次的工作。第一種最為人常用的方式,便是由現存的典籍入手, 了解到底有那些數學的事實為當時人所認識。這當然是任何深入研究的基礎, 是決不可缺少的硬工夫。但是受社會與文化等外在因素的影響,中國數學的古典作品, 幾乎全以實用教科書的形式來表達。不過由這樣的外觀,很快便認定中國古算只停留在經驗的層面, 可能會造成一種嚴重的疏忽。就是數學知識無論以什麼形式表達,它有自己內在而且客觀的理路, 成熟的數學家也許為了遷就社會的現實環境,不得不編寫或註解普及的教本, 然而通過他們撰述的方式,再把握住數學內在的理路,我們還是可以逐漸辨識出他們心智成就的真貌。 當然這種推斷,絕對不能成為無懈可擊的論證,但基於下面兩點理由,這種方向的推斷似乎也是不必避免的。 一、如果知識只是經驗的,它所涉及的應該只是具體個別的數據。 《周髀算經》開頭所謂「勾廣三,股修四,徑隅五」,可說是一個經驗的事實。 但後面所謂「勾股各自乘,並而開方除之」,已經隱藏了一個推理的過程。 二、如果演算的過程十分複雖,而且表達的形式相當一般化,無需倚賴題目中特別的數值數據, 那麼數學家如何向人保證或使自己相信這樣的方法是正確的呢?若缺乏適當的論理過程, 這幾乎是不可能的。遺憾的是,這些論證的過程,即使有人撰述成章,也早已失散。 總之,我們可以說中國社會與文化的環境,不利於論理體系思想的發展。但是要說中國古代只有經驗型的數學,實在有待更深入的認識與理解才能論斷。

本文準備以劉徽《海島算經》的第一題為例,來支持上面的第二項觀點。當然這只是深入探索的第一步,要使這個看法更具說服力,必須從事更大規模更有系統的研究。然而若能讓讀者正視所提出的觀點,本文的任務便可算圓滿達成了。

 
對外搜尋關鍵字:
歐幾里德
羅素
懷海德
Godel
Cohen
劉徽
王孝通
楊輝
Diophantus
重差術

已在第一頁 123456 次頁

回頁首
 
(若有指正、疑問……,可以在此 留言寫信 給我們。)
EpisteMath

EpisteMath (c) 2000 中央研究院數學所、台大數學系
各網頁文章內容之著作權為原著作人所有


編輯:石莉君 / 校對:康明軒 / 繪圖:簡立欣 最後修改日期:2/17/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