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在第一頁 12 次頁

 


首頁 | 搜尋

.丘成桐先生80年11月4日於中正大學應數所之演講,原載於數學傳播第十五卷第四期
 

Laplacian 算子對應譜的最近發展
丘成桐先生演講

丘成桐
紀錄:賴玲淑;劉榮彰

 
 

此篇文章主要是探討譜與區域的對應關係。首先介紹何謂 Laplacian 算子,所謂 Laplacian 算子在一維空間是定義為 $\frac{d^2}{dt^2}$,而在二維空間則定義為 $\frac{\partial^2}{\partial
x^2}+\frac{\partial^2}{\partial y^2}$ 記做

\begin{displaymath}
\Delta=\frac{\partial^2}{\partial
x^2}+\frac{\partial^2}{\partial y^2} \; .
\end{displaymath}

一開始,先看簡單的一維空間, 通常在一維的 Laplacian 算子的譜的問題可由弦振動來解釋之, 固定兩端點不動的均勻弦(密度 $\rho=1$)。存在一組數列 $\{\lambda_i\}$

\begin{displaymath}
0 \leq \lambda_1 \leq \lambda_2 <\cdots\cdots< \lambda_n
< \cdots\cdots \rightarrow \infty
\end{displaymath}

而由此

\begin{displaymath}
\left\{
\begin{eqalign}
& \frac{d^2 u_i}{dt^2}+ \lambda_{i} u_i =0 \\
& u_{i}(1)=u_{i}(0)=0
\end{eqalign}\right.
\end{displaymath}

方程式,每任意特徵值 $\lambda_{i}$ 可對應一個特徵函數(基本波)ui,再將 ui 正規化,即 $\int_{0}^{1} u_{i}^{2}=1$, $\forall i$。 則對任意在[0, 1] 之間的函數(波)u,可用此基本波 ui 表示之。亦即

\begin{displaymath}
u=\sum_{i=1}^{\infty}a_i u_i,\hspace{10pt}
u(0)=u(1)=0
\end{displaymath}

若此弦的密度 ρ 不均勻,那上述的方程要修正為

\begin{displaymath}
\frac{d^{2}u_{i}}{dt^{2}}+\lambda_{i} \rho u_{i} =0
\end{displaymath}

而在研究一維弦振動中有一重要性質,就是 Sturm-Liouville 性質:

\begin{displaymath}
\char93  \{x \in (0, 1);u_i (x)=0\}=n-1, \quad
\mbox{{\font...
...ries{m}\selectfont \char 231}}\; u_i(0)=u_i(1)=0, \; \forall i
\end{displaymath}



圖一

但此性質在二維空間以上就不存在了,所以在研究二維空間的問題比較困難,跟一維空間不同。

綜合上述,給定弦本身的密度 ρ,可以決定一組譜 $\{\lambda_i\}$, $i=1,2,\cdots\cdots$ (其實 $\sqrt{\lambda_i}$ 就是頻率)。反過來說,就是著名的 inverse 問題,即若給定 $\{\lambda_i\}$,如何決定密度 ρ;相對的在二維空間也有 inverse 問題,即 Kac.Bochner 所提的問題

How to hear the shape of a drum?

那就是說,鼓可視為一個二維的有界區域 (domain), 所謂鼓的形狀,就是相對於區域的幾何性質, 這個問題就是怎麼樣從打鼓的音調聽出鼓的形狀。同樣的問題在一維空間的問題比較簡單, 因為整個 potential 可以寫下來,二維空間以上就比較麻煩,我們考慮的方程式為

\begin{displaymath}
\left\{
\begin{eqalign}
& \Delta u_i+\lambda_{i} u_i=0 \\
& u_i \big\vert _{\partial \Omega}=0
\end{eqalign}\right.
\end{displaymath}

其中 $\Omega \subset
{\mathbf{CR}^2}$,是一個有界區域。

$u_i \big\vert _{\partial\Omega=0}$ 即對應於打鼓的時候,邊界不變。從此可提出許多問題,其中有個著名的問題:Ω 的幾何性與譜 $\{\lambda_i(\Omega)\}
\in \mathbf{R} \times \mathbf{R}\times \cdots \times \mathbf{R}$ 的對等性,其中已知 Ω 可決定譜 $\lambda_i$,而 $\lambda_i$ 能否決定 Ω 將是主要探討的問題, 在物理上而言,即是古典力學與量子力學的對應關係,那就是說一個粒子在力場裡怎麼走,即彈來彈去的軌跡; 古典力學討論其相對應的譜很小的時候,而量子力學即算子裡譜的問題,對應的譜很大的時候 $(\lambda_i
\rightarrow \infty)$, 而這只是一個特別情形,實際上,在物理學裡,一般情況都有 potenial V(位能)存在,此時, $v:\Omega\rightarrow \mathbf{R}$,即考慮

\begin{displaymath}(-\Delta+V)u_i+\lambda_i u_i=0\end{displaymath}

但此問題還未被完全瞭解,例如:

\begin{displaymath}\Omega(M)=\{X: S^{\prime}\rightarrow M\}\end{displaymath}

其中 M 是一個流形 (Manifold)

\begin{eqnarray*}
&& E=\int_{0}^{2\pi}\parallel\frac{dx}{dt}\parallel^2dt \quad
\mbox{ (energy),} \\
&& E:\Omega(M)\rightarrow \mathbf{R}
\end{eqnarray*}


在此考慮 $-\Delta+\alpha E$ 這算子,亦即

\begin{displaymath}(-\Delta+\alpha E)u_i+\lambda_i u_i=0(\mbox{{\fontfamily{cwM3...
...us0.1pt{\fontfamily{cwM2}\fontseries{m}\selectfont \char 137}})\end{displaymath}

而加入 $\mbox{energy}\; E$,才會有好的譜分射。又一般在幾何上,都把 V 設定為 0,實際上,在微分幾何中並非不討論 $V\neq 0$ 的情況,這要謹記在心。

現在進入主要的問題:$\{\lambda_i\}$ 能否決定 Ω 的幾何性,對此問題可由二種不同的方法逼近,此二方法分別為 Wave mechanical approach 和 elliptic 問題。


(一) Wave mechanical approach

基本上 wave mechanical approach 可用 kernel mechanical 來看,即考慮 $\exp [it\sqrt{-\Delta}]$,其中 Δ 為 Laplacian 算子,從這邊其譜對應於 $\exp [\sqrt{-1} t \sqrt{\lambda_i}]$,從此 著手的好處是 Wave equation(波動方程)可與古典力學聯結起來,因波動方程的傳播 (propagation) 速度是有限的 (finite), 亦即在解波動方程時,如果在 t=0 時有 singularity,則在時間 t>0 時,singularity 仍存在,不會消失,這與連接算子的譜有很大關係,基本上研究的方法是考慮 kernel function(核函數)

\begin{displaymath}W(x,y)=\sum_{i=1}^{\infty}e^{\sqrt{-1} t \sqrt{\lambda_i}}u_i(x)u_i(y)\end{displaymath}

的形式,這可解出 wave equation,且滿足 $\frac{\partial^2 u}{\partial^2 t}-\Delta u =0$。 但實際上, $\sum_{i=1}^{\infty}e^{\sqrt{-1} t \sqrt{\lambda_i}}u_i(x)\cdot u_i(y)$ 並不收歛,因而可發現其 singular support 與 $\lambda_i$ 有關,然後由剛才寫下來的 w(x,y) 跟用不同的方法如微分幾何或其他方程方法計算方程的 approximate kenel,而後我們發現與 geodesic flow(沿直線如何走的問題)有關,如此用這二種不同的方法得到的基本解,令它們相等,就可得到許多訊息 (information) 去探討 Ω,在物理上稱為 WKB method,同樣的方式亦可應用 ellitpic 方法,在下節將再做詳細說明。

 
對外搜尋關鍵字:
Laplacian算子

已在第一頁 12 次頁

回頁首
 
(若有指正、疑問……,可以在此 留言寫信 給我們。)
EpisteMath

EpisteMath (c) 2000 中央研究院數學所、台大數學系
各網頁文章內容之著作權為原著作人所有


編輯:廖俊旻 / 校對:黃怡碧 / 繪圖:簡立欣 最後修改日期:4/26/2002